呼和浩特市張穎慧老師工作室回民區(qū)通道街小學 扈佳
參加張穎慧老師工作室已有兩年多的時間,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名師工作室的啟動儀式上,八十高齡的李淑章教授的諄諄告誡:名師?在座的誰敢說十二本小學語文教材你認真通讀過一遍?十二本教師用書你都瀏覽過一遍?現(xiàn)場一片寂然。慚愧!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哪!李教授說:要想成為名師,一定要經(jīng)歷“三部曲”,首先要大量閱讀,廣博地采擷知識,也就是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一定要弄懂、學深、學透;然后要將一點一滴的知識加上自己的理解,通過否定、補充、增減等方式逐步內化,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最后要根據(jù)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教學對象傳播知識。我想:不僅僅是成為名師,在任何一個領域、在任何一個崗位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須經(jīng)歷這樣的“三部曲”。
讀 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經(jīng)常在課堂上對學生侃侃而談:讀一本好書,就如同結交一位好友。愛上讀書,就讓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頭……關于讀書的益處自己再清楚不過,可平時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借口,一有點閑暇時間都被電視、電腦侵占了,參加工作以來,真的很少有上學時手捧書卷時的平心靜氣。書——曾經(jīng)那么親密的朋友,竟已和我漸行漸遠。加入名師工作室后,同仁們的感召,書又重新走進了我的生活,讀書又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小學語文》《語文建設》等專業(yè)書籍和語文大家的專著成了案頭???。讀書時圈圈點點、摘摘寫寫,汲取他們的教育教學思想,作出自己的解讀,倒也樂在其中。書,更新了我的觀念,增加了我的底蘊,指導著我的行動。在動力與壓力之中,我邊學習邊思考,在不知不覺中教育教學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著改變。
思 考
我們常常追問: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從中尋找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和邏輯起點:語文教學培養(yǎng)的是“理解與運用語言的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語文教學的著力點正在于此!由此,我們深深地思考: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在于言語形式,言語形式的秘密就藏在語言文字當中,需要我們精心與挖掘并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因此,我們工作室研究的重點是“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這是我們團隊的核心目標。
基于我們團隊的這個核心目標,我也進行了自己的課題研究——“基于表達的閱讀教學策略”。通過研究,我認為:閱讀教學應完成兩個過程:一是由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也就是由“內容”到“涵義”,這是正過程。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通過讀書感知語言,達到對課文內容、情思的初步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主要經(jīng)過由具體語言到概括內容的過程;由語言到內容,由具體到概括,主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讀文章會抓住要點,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教學還要進行第二個過程:由思想內容到語言表達的過程。負責教學生去讀——怎樣讀懂、讀透、讀熟;去寫——怎樣寫、怎樣寫好。這個過程主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把文章要點表達具體的;領悟作者情思表達的思路和文章結構,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和表達方法,這是構成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也是打開閱讀與習作通道的極重要的過程。
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我有許多感悟和想法,于是撰寫了論文《基于表達的閱讀教學策略》,發(fā)表在《天津教科院學報》上。
分 享
我們這個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這是團隊最為珍貴的財富。我們彼此講述自己經(jīng)歷過的教育教學故事,分享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我們通過深度分析和理性歸納,從成功或失敗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教學規(guī)律。經(jīng)驗的分享與提升,讓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成了研究者。每一次團隊成員作課之前,我們都要進行磨課。每一次磨課,團隊成員都從不同的視角,提出改進意見和重構的思路,時時帶來新鮮與驚喜。磨課的過程對于授課教師來說是艱辛的,但是也充滿了收獲的喜悅和成長的快樂。每一次磨課,帶來的是課堂的變化,更是我們思想的變革。除了工作室自己的活動外,我們團隊的負責人張穎慧老師非常注重和市內四區(qū)其他名師工作室進行交流。我們的工作室多次走進其它工作室進行交流。一次次的交流分享,思維碰撞,工作室不僅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大家,也從別人那里學到了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工作室的研究越來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