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22日,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海城市中小學三名工作室(名校長、名班主任、名教師)啟動儀式在海城二中禮堂隆重舉行。我有幸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培訓活動。兩天的學習中,我們先后學習了三位專家的講座,分別為:專家徐安德老師《與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偉大工程同步啟航》的講座,北京教育學院李晶教授題為《關于骨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討論—從成熟走向卓越》的講座,潘建明老師題為《基于“雙核”素養(yǎng)背景下的教學行為轉型與創(chuàng)新—基于自覺教育現實的實踐與思考》的講座,同時聆聽了潘老師運用自覺教育思想上的一堂示范課。通過這兩天的學習,我有很大的收獲和感悟,下面總結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中明確了:經過5年左右努力,教師培養(yǎng)培訓體系基本健全,職業(yè)發(fā)展通道比較暢通,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yè)化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yǎng)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同時,要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yè)務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長隊伍。在《意見》印發(fā)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海城市中小學三名工作室就正式啟動,可以說,海城的教育事業(yè),已經與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偉大工程同步啟航,我們在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起跑線上,占據了領先的身位!我們應為海城市政府、海城教育局黨委的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頂層設計點贊!
已經82歲的高齡徐安德老師站立著為我們全體教師做了3個多小時的講座,講座中與我們互動,全程激情四射,深深感染、感動了我。他以一位老教師50年的教育歷程為我們展示了一條教師由普通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的路徑,使我深受鼓舞。徐老作為一名老教師,他光輝的人格魅力光芒萬丈,他說:“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yè),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做老師就要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他質樸的語言和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累累碩果。通過徐老的講座,我看到了今后工作和發(fā)展的方向。我要學習他老人家踏實肯干、勤動腦筋的精神。以徐老師為榜樣,在平時的工作中善于總結經驗。多出去學習優(yōu)秀前輩們的好的經驗和方法,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促使自己向專業(yè)化,科研型教師轉變,不負國家、政府、社會對我們教師的期望。為國家的基礎教育工作在最基層做出自己的最大的貢獻。
21日下午,我們非常榮幸聆聽到了李晶教授的講座。李教授在講座中首先介紹了教師的發(fā)展階段,分為:準備期----學生;適應期----有心理準備的教學新手,教師初步形成教學能力的時期;發(fā)展前期----熟練的教師;發(fā)展后期----教學與研究能力均衡發(fā)展;創(chuàng)造期----教育專家型教師。通過李老師的專業(yè)講解,我認真做了比對,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我現在處于從發(fā)展前期向發(fā)展后期過度的階段。原來我以為我只要在教育教學中能對學生盡心盡力,就可以算一名合格的或者優(yōu)秀的教師,原來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成長歷程。我決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做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致力于解決問題的教師,對自己的經驗進行科學批判性思考,探求新思路、新方法,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的進取者,成為真正的骨干教師。李老師說:從成熟到卓越的過程中,眼光是非常重要的。李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我深以為然。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男同學在老師提出問題后,把手舉得老高,很有熱情,但是站起來后說不出來。我們一直以為這是個別同學的問題,其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通過李老師舉例才知道原來并不是學生像這樣,而是因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問題。于是給這樣的學生增加一個“學說話”的課程,就能解決這種問題。就是這樣,我們都能發(fā)現問題,可是發(fā)現問題以后對問題的態(tài)度是抱怨還是解決,這就是我們與專家之間的差距。所以,我們還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眼光”的教育者。
同時,李晶教授對處于發(fā)展后期的教師也提出了建議。其中有關于知識結構的觀點也深深觸動了我。之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許多困惑都迎刃而解。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注意從解釋內容的上下位關系、層級、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入手,避免碎片化教學,努力使學生形成網絡化、知識清晰的知識結構。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成熟期的教師,但我有信心通過黨和國家領導,海城市教育局的培養(yǎng),名師工作室的學習最終成為讓人民滿意,學生喜愛,同行認同的骨干教師。
22日,我們在海城四中聽取了潘建明老師的講座。潘老師老師首先為我們帶來的是《基于“雙核”素養(yǎng)背景下的教學行為轉型與創(chuàng)新—基于自覺教育現實的實踐與思考》的講座。在講座中,潘老師以工作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將深奧的自覺教育的思想講解的深入淺出。潘老師的話語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我們貧瘠的思想之田。他讓我們感受到教學行為轉型與創(chuàng)新刻不容緩。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再是印在書上,掛在嘴上的空話、套話,而是印在心里,動在手上的一個應該真真正正被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踏踏實實一直做下去的一件事。通過潘老師的講座,我認識到教育教學轉型的重要意義,學習了教育教學轉型的成功案例。潘老師下午為我們上了一堂耳目一新的觀摩課。在課上,潘老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一個引導者。挖掘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使他們能夠充滿求知欲和積極進取之心。整節(jié)課學習氣氛濃厚,氣氛活躍,頻頻迸濺出思想的火花,給我很大啟發(fā)。我決心以潘老師為榜樣,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學生廣闊的平臺來展示,讓他們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律、自強、自學的能力。
這兩天,我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各位教育名家,領略名家的風采。他們將自身豐富多彩的經歷、經驗,無私的介紹給我們。使我們在單調重復的工作中耳目一新,萌生出不斷進取的決心。在此,我們也感到了海城市教育局對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殷切希望:我們將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為我們海城市的教育事業(yè)盡我們的綿薄之力,服務海城市的莘莘學子,迎接海城市教育的春天。
行知學校馬麗威
2018年10月25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