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妖一区二区在线,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亚洲人,亚洲一级无线视频

  • <legend id="epnnb"><abbr id="epnnb"><thead id="epnnb"></thead></abbr></legend>

      1. <legend id="epnnb"></legend>
        1. <sub id="epnnb"><dl id="epnnb"></dl></sub>

          知識點168:等壓線

          作者: 佘福強 發(fā)布時間: 2022-03-30 閱讀:( 4281 )  

          等壓線

          一、等壓線的概念

          將氣壓相同的點連接成線

          二、影響氣壓的因素

          1.大氣密度(單位體積所含的空氣質(zhì)量)

          密度高,氣壓較高;密度低,氣壓較低。

          2.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密度越低,氣壓低

          3.地面溫度

          地面溫度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大氣密度變低,氣壓變低,高空大氣密度升高,氣壓變高;

          地面溫度低,氣流下沉,近地面大氣密度變高,氣壓變高,高空大氣密度降低,氣壓變低。

          三、等壓線的判讀

          1.判斷氣壓形式

                6243a289c4a5f.jpg

          6243a2910089f.jpg                                       


          2.判斷風(fēng)向

          (1)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

          6243a2c2e6af0.jpg


          (2)判斷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規(guī)律:南半球向左偏轉(zhuǎn),北半球向右偏轉(zhuǎn),赤道上無偏轉(zhuǎn)。

          (3)判斷高空還是進地面。

          規(guī)律:高空無摩擦力,最終風(fēng)向與等壓線平行(或風(fēng)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

             近地面有摩擦力,最終風(fēng)向與等壓線斜交(或風(fēng)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成銳角)。

          6243a3108eb35.jpg6243a318ee63f.jpg


          3.判斷風(fēng)力(風(fēng)速)大小

          (1)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fēng)力大

          (2)等壓線稀疏——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fēng)力小

          4.判斷南北半球

          (1)風(fēng)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右側(cè)——北半球

          (2)風(fēng)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左側(cè)——南半球

          5.判斷季節(jié)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同緯度地區(qū),大陸內(nèi)部一般為低壓,海洋一般為高壓。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同緯度地區(qū),大陸內(nèi)部一般為高壓,海洋一般為低壓。

          四、等壓線與天氣

          (一)低氣壓(氣旋)過境時,多陰雨天氣;高氣壓(反氣旋)過境時,多晴朗天氣;

          低壓中心和低壓槽控制區(qū)多陰雨天氣,高壓中心和高壓脊控制區(qū)多晴朗天氣。

          (二)鋒面氣旋

           6243a34f096fa.jpg

          1.反氣旋(高壓)氣流向外輻散,不能形成鋒面;

          2.南北半球左側(cè)的低壓槽都為冷鋒,右側(cè)為暖鋒;

          3.北半球冷鋒向南移動,南半球向北移動;

           4.北半球暖鋒向北移動,南半球向南移動。

          (三)臺風(fēng)和颶風(fēng)

          下圖中B處周圍等壓線密集,中心氣壓低,為臺風(fēng)過境。


           

           6243a370724dd.jpg

           

           


          參與評論 共有0條評論
          ?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