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成長
興國平川中學 謝鋒
2020年12月16日—18日,2020年贛州市信息技術教學研討會暨優(yōu)秀教學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在贛州舉行。非常感謝贛州市高中信息技術歐陽榮明名師工作室給我這次學習機會,一起參加交流活動的工作室成員還有會昌五中的林秦榮老師,定南中學吳花明老師,龍南中學賴祥斌老師,于都中學廖聰堯老師,贛州贛州市第十四中學王銀老師。兩天的活動,收獲滿滿。
本次活動由贛州市專職信息技術教研員張倍敏老師主持。首先,聽了李長秋老師展示課《探秘機器學習》。
本課例資源容量大,學習多樣化,活動設計趣味化,李老師大膽的把時間交給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沉下心學習。課后,聽課老師進入評課環(huán)節(jié)。
省教研員徐凡老師說:“這是一節(jié)很好的注重思維訓練的信息技術課,同時選擇的學習軟件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br/> 張倍敏老師說:“人工智能將是今后參加國賽的方向,而這節(jié)課正好契合現行研究熱點?!?br/> 接著,省教研員徐凡老師做了關于《信息技術新課程新課標》講座。
他從中小學信息技術(信息科技)新課改的幾個要點展開論述,闡述了新課程理念,鼓勵信息技術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定位思維,而不是編程這種行為。
更要注重育人理念,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徐老師還從中小學課程內容,科研課題,師資準備,專委會平臺等方面交流了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如何實現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
張倍敏老師和大家做了《學科建設及評價的思考》講座。
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張老師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教學功底扎實,并對本學科有著深厚感情的教研員。她的很多經歷都和在場的老師產生了共鳴。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的辛酸與不易。
如何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呢,第一,走學科教學之路;第二,走學科融合之路。凡是做到極致,定有所得。
對于課堂,事小,意義天大,我們更要做一個內外兼修的老師,用心打磨課堂,更要不斷充電提升自我。要以“成團隊,有核心,能引領”為目標,以“出名師,上層次,成群體”為目標,以“實常規(guī),活檢測”為目標,這樣才能給成功的課堂畫像。
接下來的一天活動是本次優(yōu)秀成果的展示,本次展示的內容豐富多彩,有信息學奧賽講座,機器人講座,還有論文,試題,教學設計,科研課題等。
滿足了老師們的學習需求,也找到了今后教學的方向。張老師有句話讓我記憶猶新,這次活動上臺展示的選手都是輪著來的,下次可能就是在座的其他老師,可見張老師搭建這樣一個平臺的決心和愿望都是為了成就每一位老師,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收獲與探索
贛州市第十四中學 王銀
信息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作為一名信息科技教師,不學則落后,為人師表,傳道授業(yè),更是要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不斷提升自我,專業(yè)知識更扎實,隨時代不斷更新進步,思維思路更加開闊。
這次培訓交流活動,既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引領,也有落地的課堂教學指導。在交流活動中,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獲:
1.信息技術學科新課改
徐老師給我們解讀了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新課改的幾個要點。學科名稱從信息技術到信息科技的改變。學科注意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四方面。體現了學科的目標轉向、內容轉向、方向轉向和價值轉向。新課改從理想到現實,經歷了四個過程,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到學科大概念的確定,到課程模塊設計、標準描述與檢測。信息科技學科大概念為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大概念的提出,給我們專業(yè)老師樹立了學科大旗,課程目標更明確,對于培養(yǎng)怎樣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方面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2.對于培優(yōu)拔尖、新型課程方式如創(chuàng)客、機器人、編程課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信息學科培優(yōu)、帶領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如基礎的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機器人項目、信息學奧賽等。
這些比賽項目以及主講老師的自身經驗、經歷講解,讓我去反思、去思考,結合自己學校學生情況以及自我教師能力,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如何去實現突破。我所在學校為完全中學,從初中到高中,高中為普通鄉(xiāng)鎮(zhèn)高中,信息學科為邊緣學科,學生在信息方面基礎不是很好,有這方面特長的也很少。考慮學校無特別經費,可參加電腦設計類的,我校高中有藝術特長生,是否可以培養(yǎng)學生拍微視頻?
3.教師自身教學科研能力提升
活動中部分教師展示了優(yōu)秀教學成果。有教學設計類、論文、課題等類型。這也啟發(fā)了我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努力,總結提升。
活動最后市教研員張老師作《學科建設及評價的思考》講座。張老師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向老師們呼吁,把握好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
課堂是老師們修行、修身的道場。講述了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發(fā)掘教學內容知識本身的魅力。第三重境界:就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的共鳴。怎樣才算是一堂成功的課堂呢?成功的課堂應當是以生為本的、有活動的、有情感的、貼近生活的、有趣的、藝術的課堂。
努力向前,突破自己的視野向同一領域的高人學習、請教。認真做事、認真教學,讓這成為一種習慣。內心謹記,凡事做到極致必有所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