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妖一区二区在线,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亚洲人,亚洲一级无线视频

  • <legend id="epnnb"><abbr id="epnnb"><thead id="epnnb"></thead></abbr></legend>

      1. <legend id="epnnb"></legend>
        1. <sub id="epnnb"><dl id="epnnb"></dl></sub>
          首頁 - 工作室學苑- 百家爭鳴

          葉圣陶:關于教師寫作的八個方面

          作者: 朱海濤 發(fā)布時間: 2023-04-07 閱讀:( 1015 )  

          01想清楚然后寫

            想清楚然后寫,這是個好習慣。養(yǎng)成了這個好習慣,寫出東西來,大家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滿意。

            誰都可以問一問自己,平時寫東西是不是想清楚然后寫的?要是回答說不,那么寫不好東西的原因之一就在這里了(當然還有種種原因)。往后就得自己努力,養(yǎng)成這個好習慣。

            不想就寫,那是沒有的事。沒想清楚就寫,卻是常有的事。自以為想清楚了,其實沒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

            沒想清楚也能寫,那時候情形怎么樣呢?邊寫邊想,邊想邊寫。這樣地想,本該是動筆以前的事,現(xiàn)在卻就拿來寫在紙上了。假如動筆以前這樣地想,還得有所增刪,有所調整,然后動筆,現(xiàn)在卻已經成篇了。

            這樣寫下來的東西,假如把它看做草稿,再加上增刪和調整的工夫才算數(shù),也未嘗不可。事實上確也有些人肯把草稿看過一兩遍,多少改動幾處的。但是有兩點很難避免。既然寫下來了,這就是已成之局,而一般心理往往遷就已成之局,懶得作太大的改動,因此,??渴潞蟾膭樱芸赡懿患笆孪韧ūP考慮的好,這是一點。東西寫成了,需要緊迫,得立刻拿出去,連稍微改動一下也等不及,這是又一點。有這兩點,東西雖然寫成,可是自己看看也不滿意,至于能不能叫人家充分了解我的意思,那就更難說了。這樣說來,自然應該事先通盤考慮,就是說,應該想清楚然后寫。

            什么叫想清楚呢?為什么要寫,該怎樣寫,哪些必要寫,哪些用不著寫,哪些寫在前,哪些寫在后,是不是還有什么缺漏,從讀者方面著想是不是夠明白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了確切的解答,這才叫想清楚。

            要寫東西,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非解答不可的。與其在寫下草稿之后解答,不如在動筆以前解答?!胺彩略t立”,不是嗎?

            想清楚其實并不難,只要抓住關鍵,那就是為什么要寫。如果寫信,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如果寫報告,為什么要寫這篇報告?如果寫總結,為什么要寫這篇總結?此外可以類推。

            如果不為什么,干脆不用寫。既然有寫的必要,就不會不知道為什么。這個為什么好比是個根,抓住這個根想開來,不以有點兒朦朧的印象為滿足,前邊提到的那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答。這樣地想,是思想方法上的過程,也是寫作方法上的過程。寫作方法跟思想方法原來是二而一的。

            怕的是以有點兒朦朧的印象為滿足。前邊說的自以為想清楚了,其實沒有想清楚,就指這種情形。

            教學生練習作文,要他們先寫提綱,就是要他們想清楚后寫,不要隨便一想就算,以有點兒朦朧的印象為滿足。先寫提綱的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而且受用不僅在寫作方面。我們自己寫東西,當然也要先想清楚,寫下提綱,然后按照提綱順次地寫。提綱即使不寫在紙上,也得先寫在心頭,那就是所謂腹稿。叫腹稿,豈不是已經成篇,不再是什么提綱了嗎?不錯,詳細的提綱就跟成篇的東西相差不遠。提綱越詳細,也就是想得越清楚,寫成整篇越容易,只要把扼要的一句化為充暢的幾句,在需要按榫的地方適當?shù)亟由祥绢^就是了。

            這樣寫下來的東西,還不能說保證可靠,得仔細看幾遍,加上斟酌推敲的功夫。但是,由于已成之局的“局”基礎好,大體上總不會錯到哪里去。如果需要改動,也是把它改得更好些,更妥當些,而不是原稿簡直要不得。

            這樣寫下來的東西,基本上達到了要寫這篇東西的目的,作者自己總不會感到太不滿意。人家看了這樣寫下來的東西,也會了解得一清二楚,不發(fā)生誤會,不覺得含糊。

            想清楚然后寫,朋友們如果沒有這個習慣,不妨試一試,看效果怎樣。(1958年4月11日作)

          02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shù),這是好習慣。工作認真的人,寫東西寫得比較好的人,大都有這種好習慣。語文老師訓練學生作文,也要在這一點上注意,教學生在實踐中養(yǎng)成這種好習慣。

            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從表面看,自然是檢查寫下來的文字,看有沒有不妥當?shù)牡胤剑绻?,就把它改妥當。但是文字是語言的記錄,語言妥當,文字不會不妥當,因此,需要檢查的,其實是語言。

            怎樣的語言才妥當,怎樣的語言就不妥當呢?這要看有沒有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表達得又充分又確切了,就是妥當,否則就是不妥當,需要改。這樣尋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見需要檢查的,其實是意思;檢查過后,認為不妥當需要修改的,其實是意思。

            這本來是自然的道理,可是很有些人不領會。常聽見有人說:“這篇東西基本上不錯,文字上還得好好修改?!焙孟裎淖趾鸵馑际莾苫厥?,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變更意思似的。實際上哪有這樣的事?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經修改就變更了原來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幾層意思是這樣排列的,檢查過后,發(fā)覺這樣排列不妥當,須得調動一下,作那樣的排列,這不是變更了原來的意思的安排嗎?

            譬如原稿上有這一層意思,沒有那一層意思,檢查過后,發(fā)覺這一層意思用不著,應該刪去,哪一層意思非有不可,必須補上,這不是增減了原來的意思的內容嗎?增減內容就是增減意思。

            譬如原稿上用的這個詞,這樣的句式,這樣的接榫,檢查過后,發(fā)覺這個詞不貼切,應該用那個詞,這樣的句式和這樣的接榫不順當,應該改成那樣的句式和那樣的接榫,這不是變更了原來的詞句嗎?詞句需要變更,不為別的,只為意思需要變更。前邊說的不貼切和不順當,都是指意思說的。你覺得“發(fā)動”這個詞不好,要改“推動”,你覺得某地方要加個“的”字,某地方要去個“了”字,那是根據(jù)意思決定的。

            說到這兒,似乎可以得到這樣的理解:修改必然會變更原來的意思,不過變更有大小不同;大的變更關涉到全局,小的變更僅限于枝節(jié),也就是一詞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細考慮。全局和枝節(jié)全都考慮到,目的在盡可能做到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實際情形不是這樣嗎?

            這樣的理解很關重要。有了這樣的理解,對修改就不肯草率從事。把這樣的理解貫徹在實踐中,才能養(yǎng)成修改的好習慣。(1958年4月7日作)

          03把稿子念幾遍

            寫完一篇東西,念幾遍,對修改大有好處。報社雜志社往往接到一些投稿,附有作者的信,信里說稿子寫完之后沒心思再看,現(xiàn)在寄給編輯同志,請編輯同志給看一看,改一改吧。我要老實不客氣地說,這樣的態(tài)度是要不得的。寫完之后沒心思再看,這表示對稿子不負責任,請編輯同志給看一看,改一改,這表示把責任推到編輯同志身上,編輯同志為什么非代你擔負這個責任不可呢?

            我們應該有個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內的事。有人說,修改似乎沒有止境,改了一遍兩遍,還可以改第三遍第四遍,究竟改到怎樣才算完事呢?我想,改到自己認為無可再改,那就算盡了責任了。也許水平高的人看了還可以再改,但是我沒有他那樣的水平,一時要達到他的水平是勉強不來的。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頭說說看。也可以不出聲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說。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會發(fā)現(xiàn)。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氣呵,后一段跟前一段連得不緊密啊,詞跟詞的配合照應不對頭啊,句子的成分多點兒或者少點兒啊,諸如此類的毛病都可以發(fā)現(xiàn)。同時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該怎樣說才接氣,才緊密,才對頭,才不多不少,而這些發(fā)現(xiàn)正就是修改的辦法。

            曾經問過好些人,有沒有把稿子念幾遍的習慣,有沒有依據(jù)念的結果修改稿子的習慣。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我就勸沒有這種習慣的人不妨試試看。他們試了,其中有些人后來對我說,這個方法有效驗,不管出聲不出聲,念下去覺得不顧當,頓住了,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念幾遍,修改的辦法也就來了。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念下去順當,就因為語言流暢妥貼,而語言流暢妥貼,也就是意思的流暢妥貼。反過去,念下去不順當,必然是語言有這樣那樣的疙瘩,而語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思想上的疙瘩。寫東西表達意思,本來跟說一番話情形相同,所不同的僅僅在于說話用嘴,寫東西用筆。因此,用念的辦法——也就是用說話的辦法來檢驗寫成的稿子,最為方便而且有效。

            古來文章家愛談文氣,有種種說法,似乎很玄妙。依我想,所謂文氣的最實際的意義無非念下去順當,語言流暢妥貼。念不來的文章必然別扭,就無所謂文氣?,F(xiàn)在我們不談文氣,但是我們訓練學生說話作文,特別注重語言的連貫性,個個詞要順當,句句話要順當,由此做到通體順當。這跟古人談文氣其實相仿。語言的連貫性怎樣,放到口頭去說,最容易辨別出來。修改的時候“念”稿子大有好處,理由就在這里。(1958年4月15日作)

          04平時的積累

            寫任何門類的東西,寫得好不好,妥當不妥當,當然決定于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的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并不是為寫東西作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關重要的基礎?;A結實,構思、動筆、修改總不至于太差,基礎薄弱,構思、動筆、修改就沒有著落,成績怎樣就難說了。

            寫一篇東西乃至一部大著作雖然是一段時間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時積累的表現(xiàn)。平時的積累怎樣,寫作時候的努力怎樣,兩項相加,決定寫成的東西怎樣。

            現(xiàn)在談談平時的積累。

            舉個例子,寫東西需要談到某些草木鳥獸的形態(tài)和生活,或者某些人物的狀貌和習性,是依據(jù)平時的觀察和認識來寫呢,還是現(xiàn)買現(xiàn)賣,臨時去觀察和認識來寫呢?回答大概是這樣:多半依據(jù)平時的觀察和認識,現(xiàn)買現(xiàn)賣的情形有時也有,但是光靠臨時的觀察和認識總不夠。因為臨時的觀察認識不會怎么周到和真切。達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積月累。日積月累并不為寫東西,咱們本來就需要懂得某些草木鳥獸,熟悉某些人物的。而寫東西需要談到那些草木鳥獸那些人物,那日積月累的成績就正好用上了。一般情形不是這樣嗎?

            無論寫什么東西,立場觀點總得正確,思想方法總得對頭。要不然,寫下來的決不會是有意義的東西。正確的立場觀點是從斗爭實踐中得來的。立場觀點正確,思想方法就容易對頭。,這不是寫東西那時候的事,而是整個生活里的事,是平時的事。平時不錯,寫東西錯不到哪兒去,平時有問題,寫東西不會沒有問題。立場觀點要正確,思想方法要對頭,并不為寫東西,咱們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做公民本來應當這樣。就寫東西而言,唯有平時正確和對頭,寫東西才會正確和對頭。平時正確和對頭也就是平時的積累。

            寫東西就得運用語言。語言運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語言知識確切不確切,在于能不能把語言知識化為習慣,經常實踐。譬如一個詞或者一句成語吧,要確切地知道它的意義而不是望文生義,還要確切地知道它在哪樣的場合才適用,在哪樣的場合就不適用,知道了還要用過好些回,回回都得當,才算真正掌握了那個詞或者那句成語。這一批詞或者成語掌握了,還有其他的詞或者成語沒掌握。何況語言知識的范圍很廣,并不限于詞或者成語方面。要在語言知識方面都有相當把握,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積月累不可。積累得多了,寫東西才能運用自如。平時的積累并不是為了此時此刻要寫某一篇東西,而是由于咱們隨時要跟別人互通情意,語言這個工具本來就必須掌握好。此時此刻寫某一篇東西,語言運用得得當,必然由于平時的積累好。

            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xiàn)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咱們不是著作家、文學家,也不是小學生,咱們?yōu)榱朔N種需要,經常寫些東西,情形當然也是這樣。為要寫東西而注意平時的積累,那是本末倒置。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本來需要積累,不寫東西也需要積累,但是所有的積累,還是寫東西的極重要的基礎。(1958年4月22日作)

          05寫東西有所為

            寫東西,全都有所為。如果無所為,就不會有寫東西這回事。

            有所為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咱們自然該向好的一面努力,對于不好的一面,就得提高警惕,引以為戒。

            譬如寫總結,是有所為,為的是指出過去工作的經驗教訓和今后工作的正確途徑,借此推進今后的工作,提高今后的工作。譬如寫通訊報道,是有所為,為的是使廣大群眾知道各方面的實況?;蛘呤撬枷霊?zhàn)線方面的,或者是生產戰(zhàn)線方面的,借此提高大家的覺悟,鼓勵大家的干勁。譬如寫文藝作品,詩歌也好,小說故事也好,戲劇曲藝也好,都是有所為,為的是通過形象把一切值得表現(xiàn)的人和事表現(xiàn)出來,不僅使人家知道而已,還能使人家受到感染,不知不覺中增添了前進的活力。要說下去還可以說許多。

            就前邊所舉的來看,這些東西就是值得寫的,所為的都是對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有好處的。從前有些文章家號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現(xiàn)在咱們也應該號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當然,咱們的“益”和“世”跟前人說的不同。咱們寫東西為的是有益于社會主義之世。

            所為的對頭了,跟上去的就是盡可能寫好。還用前邊所舉的例子來說,寫成的總結的確有推進工作提高工作的作用,寫成的通訊報道的確把某方面的實況說得又扼要又透徹,寫成的文藝作品的確有感染人的力量,就叫寫好。有所為里頭本來包含這個要求,就是寫好。如果不用力寫好,或者用了力而寫不好,那就是徒然懷著有所為的愿望,結果卻變成無所為了。

            從前號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的文章家看不起兩類文章,一類是八股文,一類是“諛墓之文”。這兩類文章他們也作,但是他們始終表示看不起。作這兩類文章,為的是什么呢?為要應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利祿,就必須作八股文。為要取得些潤筆 (就是稿費),或者要跟人家拉攏一下,就不免作些“諛墓之文”。

            八股文什么樣兒,比較年輕的朋友大概沒見過。這兒也不必詳細說明。八股文的題目有一定的范圍,該怎樣說也有一定的范圍,寫法有一定的程式??傊?,要你像模像樣說一番話,實際上可不要你說一句自己的真切的話。換句話說,就是要你像模像樣說一番空話,說得好就可以考上,取得功名利祿。從前統(tǒng)治者利用八股文來籠絡人,用心的壞在此,八股精神的要不得也在此?,F(xiàn)在不寫八股文了,可是有“黨八股”,有“洋八股”,這并非指八股文的體裁而言,而是指八股精神而言。凡是空話連篇,不聯(lián)系實際,不解決問題,雖然不是八股文而繼承著八股精神的,就管它叫“八股”。

            “諛墓之文”指墓志銘、墓碑、傳記之類。一個人死了,子孫要他不朽,就請人作這類文章。作文章的人知道那批子孫的目的要求,又收下了潤筆,或者還有種種社會關系,就把一個無聊透頂?shù)娜藢懗勺銥榈浞兜恼司?。這類文章有個共同的特點,滿紙是假話。假話不限于“諛墓之文”,總之假話是要不得的。

            從前的文章家看不起八股文和“諛墓之文”,就是不贊成說空話假話,這是很值得贊許的。但是他們?yōu)榱藨?,為了潤筆,還不免要寫他們所看不起的文章,這樣的有所為,為的無非“名利”二字,那就大可批評了?,F(xiàn)在咱們寫東西要有益于社會主義之世,咱們的有所為,為的唯此一點。如果自己檢查,所為的還有其他,如“名利”之類,那就必須立即把它拋棄。唯有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才能永遠不說空話假話,寫下來的東西才能多少有益于社會主義之世。(1958年5月5日作)

          06準確·鮮明·生動

            寫東西全都有所為,要把所為的列舉出來,那是舉不盡的??偟恼f來,所為的有兩項,一項是有什么要通知別人,一項是有什么要影響別人。假如什么也沒有,就不會有寫東西這回事。假如有了什么而不想通知別人或者影響別人,也不會有寫東西這回事。寫日記和讀書筆記跟別人無關,算是例外,不過也可以這樣說,那是為了通知將來的自己。

            通知別人,就是把我所知道的告訴別人,讓別人也知道。影響別人,就是把我所相信的告訴別人,讓別人受到感染,發(fā)生信心,引起行動。無論是要通知別人還是要影響別人,只要咱們肯定寫些什么總要有益于社會主義之世,就可以推知所寫的必須是真話、實話,不能是假話、空話。假話、空話對別人毫無好處,怎么可以拿來通知別人呢?假話、空話對別人發(fā)生壞影響,那更糟了,怎么可以給別人壞影響呢?這樣想,自然會堅決地作出判斷,非寫真話、實話不可。

            真話、實話不僅要求心里怎樣想就怎樣說,怎樣寫。譬如不切合實際的認識,不解決問題的論斷,這樣那樣的糊涂思想,我心里的確是這樣想的,就照樣說出來或者寫下來,這是真話、實話嗎?不是。真話、實話還要求有個客觀的標準,就是準確性。無論心里怎樣想,必須所想的是具有準確性的,照樣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才是真話、實話。不準確,怎么會“真”和“實”呢?“真”和“實”是注定跟準確連在一起的。

            立場和觀點正確的,一步一步推斷下來像算式那樣的,切合事物的實際的,足以解決問題的,諸如此類的話就是具有準確性的,就是名實相符的真話、實話。

            準確性這個標準極重要。發(fā)言吐語,著書立說,都需要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具有準確性的話才是真話、實話,才值得拿來通知別人,才可以拿來影響別人。

            除了必須具有準確性而外,還要努力做到所寫的東西具有鮮明性和生動性。

            鮮明性的反面是晦澀、含糊。生動的反面是呆板、滯鈍。要求鮮明性和生動性,就是要求不晦澀,不含糊,不呆板,不滯鈍。這好像只是修辭方面的事,其實跟思想認識有關聯(lián)。總因為思想認識有欠深入處,欠透徹處,表達出來才會晦澀、含糊??傄驗樗枷胝J識還不能像活水那樣自然流動,表達出來才會呆板、滯鈍。這樣說來,鮮明性、生動性跟準確性分不開。所寫的東西如果具有充分的準確性,也就具有鮮明性、生動性了。具有鮮明性、生動性,可是準確性很差,那樣的情形是不能想象的。在準確性之外還要提出鮮明性和生動性,為的是給充分的準確性提供保證。

            再就通知別人或者影響別人著想。如果寫得晦澀、含糊,別人就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甚至會把我的意思了解錯。如果寫得呆板、滯鈍,別人讀下去只覺得厭倦,不發(fā)生興趣,那就說不上受到感染,發(fā)生信心,引起行動。這就可見要達到通知別人或者影響別人的目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也是必要的。(1958年5月13日作)

          07寫什么

            許多教師都想動動筆,寫些東西,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能經常寫些東西,大有好處。

            寫東西是怎么一回事呢?無非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構成個有條有理的形式,用書面語言固定下來。那些東西在腦子里的時候往往是朦朧的,不完整的。要是不準備把它寫下來,朦朧地、不完整地想過一通也就算了,過些時也許就忘了。那些東西如果是無關緊要的,隨便想過一通就算,也沒有什么。如果是比較有意義的,對人家或者對自己有用處的,那就非??上?,為什么不想一想,把它想清楚呢?即使不準備寫下來也可以多想幾遍。構成個有條有理的形式儲藏在記憶罩。

            寫下來是個很有效的辦法,叫你非想清楚不可。對于任何東西,不肯隨便想過一通就算,非想清楚不可,這是大有價值的習慣,好處說不盡。因此,誰都應該通過經常寫些東西的辦法,養(yǎng)成這種習慣。

            寫什么呢?在今天,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幾乎可以說,環(huán)繞著咱們的全是可寫的東西,咱們所感知所領會所親自參加的全是可寫的東西。試想,思想解放,敢想敢做,領導和群眾交互影響,精神面貌和實際工作的變化發(fā)展越來越快,不是值得寫嗎?各地普遍地興修水利,改進耕種,創(chuàng)制工具,舉辦工業(yè),情況各式各樣,精神殊途同歸,不是值得寫嗎?什么工程興建了,什么礦廠投入生產了,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串富的礦藏了,什么地方找到極有用的野生植物了,不是值得寫嗎?教師最切近的是學校,就學校說,勤工儉學,教學改進,教師自己思想的不斷改造,學生認識上和實踐上的深刻變化,不是值得寫嗎?

            這兒提到的這些已經不少了,可是值得寫的還不止這些。那么,究竟選哪些題目來寫好呢?簡單地說,自問了解得比較確切的,感受得比較深刻的,就是適于寫的題目。自問了解得不怎么確切,感受得不怎么深刻,雖然是值得寫的題目也不要勉強寫。這樣選題目寫東西,可以得到寫東西的好處,像前邊所說的,而且所寫的東西多少總有益于社會主義之世,像前幾篇短文里談到的。

            經常寫些東西,語文教師更有必要。語文教師要給學生講解課文,要指導學生練習作文,要批改學生的作文,這些工作全都涉及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做好這些工作,平時要深入學習教育的方針和政策,努力鉆研教學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經常能用心寫些東西,這些工作將會做得更好。自己動手寫,最能體會到寫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的體會跟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講解就會更透徹,指導就會更恰當。常言道熟能生巧,經常寫些東西,就是達到“熟”的一個重要法門。(1958年6月作)

          08挑能寫的題目寫

            前一回我說值得寫的題目很多,要挑了解得比較確切的,感受得比較深刻的來寫。為什么這樣說呢?

            某個題目值得寫是一回事,那個題目我能不能寫又是一回事。譬如,創(chuàng)造新農具改良舊農具的事,目前正像風起云涌,這當然是個值得寫的題目。我能不能寫呢?那要看我了解得怎樣。如果我了解一兩種農具創(chuàng)制或改良的實際情形,或者了解創(chuàng)制或改良的一般傾向和所得效益,就能寫。如果都不甚了了,就不能寫。又如,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義務勞動,這當然是個值得寫的題目。我能不能寫呢?那要看我感受得怎樣。如果我從集體勞動中確有體會,或者從工地上的某個場面受到深切的感動,就能寫。如果沒有什么體會,也并不怎樣感動,就不能寫。

            總之,不但要挑值得寫的題目,還要問那個題目自己能不能寫。題目既然值得寫,自己又能寫,寫起來就錯不到哪兒去。辨別能不能寫,只要問自己對那個題目是否了解得比較確切,感受得比較深刻。

            了解和感受還沒到能寫的程度,只為題目值得寫就寫,這樣的事也往往有。有時候一動手立刻碰到困難,一支筆好像干枯的泉源,滲不出一滴水來。還是用前邊舉過的例子來說。譬如寫創(chuàng)制農具或改良農具的事,那農具的構造怎樣,原理怎樣,效用怎樣,全都似懂非懂,不大清楚,那怎能寫下去呢?又如寫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事,除了“熱烈”“偉大”“緊張”之類的形容詞再沒有什么感受可說的,專用一些形容詞怎能成篇呢?存心要寫這兩個題目,當然有辦法:暫且把筆放下,再去考察農具的創(chuàng)制或改良的實際情形,再去十三陵好好兒勞動幾天?!霸偃ァ敝?,有了了解和感受,自然就能寫了。

            題目雖然值得寫,作者了解得不怎么確切,感受得不怎么深刻,就沒法寫。沒法寫而硬要寫,那不是練習寫東西的好辦法,得不到練習的好處。咱們要養(yǎng)成這么一種習慣,非了解得比較確切不寫,非感受得比較深刻不寫,這才練習一回有一回的長進。(這兒用“練習”這個詞,不要以為小看了咱們自己。咱們要學生練習作文,咱們自己每一回動筆,其實也是練習的性質。誰敢說自己寫東西已經達到神乎其技的地步,從整個內容到一詞一句全都無懈可擊呢?)

            寫東西總是準備給人家讀的,所以非為讀者著想不可。讀者樂意讀的正是咱們的了解和感受。道理很簡單,他們讀了咱們所寫的東西,了解了咱們所了解的,感受了咱們所感受的,思想感情起了交流作用,經驗范圍從而擴大了,哪有不樂意的?咱們不妨站在讀者的地位問一問自己:如果自己是讀者,對自己正要寫的那篇東西是不是樂意讀?讀了是不是有一些好處?如果是的,寫起來更可以保證錯不到哪兒去。

          來源 | 選自《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參與評論 共有0條評論
          ?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