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改革的發(fā)展,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學校文化建設,特別是越來越重視課程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建設受到來自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高度關注,已經成了當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詞。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好事,但也帶來不少問題。校長、教師們的普遍關注,可以促進工作的發(fā)展,但也會引來追求表面熱鬧的現(xiàn)象。
在中小學課程文化、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這是我們研究課程文化建設的邏輯起點,也是我們當下課改的現(xiàn)實背景。
近年來基礎教育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經驗積淀得越來越多,但課程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先進經驗層出不窮,但經驗本身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校長、教師們追求亮麗工程的自覺性強了,但扎扎實實解決具體問題的意識弱了;追求宏大敘事的自覺性強了,自覺矚目孩子們內心感受的意識弱了;學校表層的、外在的東西多了,而內在的東西少了。
學校校園、校舍越來越漂亮,但也越來越淺表化;學校的校本教材出了一本又一本,但給領導看的多,給學生用的少,越來越平面化。
學校教學設施越來越新,工具越來越多,但公開展示的多,而常態(tài)化使用的少,越來越“技術化”;課堂的模式越來越多,但程序繁復的多,而學生始終興致盎然的少,過度的程序化導致課堂的僵化。
為什么當下教育界不停地鼓噪教育要走內涵發(fā)展之路?就是基于這種現(xiàn)狀而引發(fā)出來的,俗話說:缺什么,補什么。反過來說,就是喊什么,就說明缺什么。
學校文化的形與神
像追逐各種教育時尚一樣,實踐中,很多學校開始關注并著手進行學校文化建設,但卻是孤立地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把學校文化看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部分,與其他方面割裂開來,對學校文化的理解處在淺表層面,如環(huán)境面貌、學校標識、學生活動等。
這些固然也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的價值觀,并不是主要表現(xiàn)在設計一個漂亮的?;?、懸掛一面鮮艷的校旗、師生穿上整齊的校服、唱響一支嘹亮的校歌、編印一本精美的學校畫冊、掛上幾幅鏗鏘有力的標語。
如果把這些也理解成學校文化,那只能是學校文化的“形”。學校文化的神在哪里?
“神”就處在學校的價值層面、思想層面、精神層面,學校的教師、校長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教育承諾、教育追求。
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要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
今天的時代,是信仰缺失的時代,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學校教師、校長,必須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有堅定不移的文化追求,有莊嚴神圣的教育承諾。
這種承諾不是諸如“給我一個孩子,還你一個棟梁”等廣告式的宣傳,而是面對自己內心世界做出的承諾,并且體現(xiàn)在始終如一的教育實踐、習慣如常的教育行為、點點滴滴的教育細節(jié)之中,成為這所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
許多學校在脫離學校辦學實際的情況下,生搬硬套別人的辦學理念,由于這些理念是移植他校的,在本校沒有現(xiàn)實基礎,出現(xiàn)排異現(xiàn)象,不被學校師生員工所認可,成了脫離了學校實際的空談,雖然對于外部可能會起到一時的包裝功效,但對學校自身而言,純屬“花瓶”式的裝飾。
學校文化的神在哪里?神就在于這所學校校長、教師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慣上,這些習慣折射出校園里的人的價值取向、哲學觀念。
要建設學校文化,一定要基于學校自身的文化,因為它反映的是已經沉淀在學校中的那些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
學校文化建設首先是對學校自身文化的分析、總結和提煉,把學校已有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結合未來社會、未來教育的價值導向,凝練成學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引領學校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使學校由工具存在轉化為本體存在,也就是文化存在,學校應該成為自主、自律、自為的文化主體。
課程改革的名與魂
今天的中國基礎教育領域已經很難找到不講課程改革的學校了,擁有課程改革的“名”是非常普遍的,但真的做到名實相符了嗎?多大程度上做到了名實相符?
這都是值得一問的,許多學校的課程改革的名實是割裂的,或者說是錯位的。
學校領導雖然宣稱課程改革,但其課程文化保守化傾向十分明顯,學校課程的靈魂沒有變化,學校教師拒絕接受新的事物、新思想、新知識,吃老本,名義上披上課改的外衣,但骨子里是以“不變應萬變”。
誠如鐘啟泉教授所說:“舊有的課程文化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這種課程文化的實質仍然是官本位社會的等級文化。
“高考在劃定等級秩序中的權威性最高,高考的科目也就成為學校課程中等級最高的科目,其次就是劃定高中入學等級的中考,還有各種分班、分等的考試,它們共同構成應試教育課程文化的等級特質。
“學校課程成為建立社會等級秩序的工具。這種課程文化在本質上是等級社會建構的需要,是違背民主原則和平等精神的?!?/p>
課程文化成了一潭死水,成了一種由于惰性而變成的封閉系統(tǒng)。
究其原因,這與文化自身的特性有很大關系,“文化的語義場中決定其動態(tài)特征的因素是人們的創(chuàng)造勢能,而決定其靜態(tài)特征的因素是人們保持傳統(tǒng)的需要,也正是由于后一點使文化有了滯后性。”
文化的改變更新是比較緩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變化的,它需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
有的學校雖然也進行課程改革,但課程文化狹隘化,把課程改革單純理解為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就是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唱歌、跳舞、打球,把課程文化等同于文體活動,這是一種狹隘化的理解。
課程建設有興趣小組,有文體活動,但這只是課程當中的一個方面。
課程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校的必修的基礎課程、選修的拓展課程之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要學科之中,這些學科沒有變化,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故步自封的層面上,依然是知識本位、考試本位,而不是學生本位、社會本位;依然是封閉的,而不是開放的;依然是守舊的,而不是創(chuàng)新的;依然是沉悶的,而不是活躍的。
許多學校的課程建設單純地就新課程改革的具體政策進行形式上的、現(xiàn)象化的分析與解釋,教育行政部門有文件,就努力宣傳,積極開展教師培訓,但培訓基本停留在宣講層面。
教育主管部門有要求,就努力地找到現(xiàn)有似是而非的東西往上套,如果實在找不到現(xiàn)成的,就做幾個小樣,其實只有一個點,但總結起來似乎是一大片,以偏概全,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形成一種自欺欺人的文化。
有些學校的課改基本上停留在技術層面,單純地當作教材的編寫和課程內容的增減,至于為什么改,為什么加這個,為什么減那個,則不甚了了。
有學校的課改,就是單純地學習所謂先進經驗,不問人家的經驗長處在哪、問題在哪兒,如何學習長處,如何規(guī)避短處,他們其實不過是把別人的東西全盤照搬照用、簡單移植,而不論是否適合自己學校的“土壤”,結果使新課程改革流于形式、流于“名”。
課程文化的“魂”在哪里?在于新的課程內生價值,新課程改革不僅要發(fā)生外在形式的改變,而且要生成新的內在價值。只有進行內在的文化變革,才能實現(xiàn)革除舊課程文化,創(chuàng)立新課程文化。
所謂課程文化的內在價值的生成,就是課程文化要素的變革,是課程文化要素獲得新的特質──文化的“新的內容和獨特形式”。
課程改革必須與課程文化建設結合,學校的課程改革首先在思想上必須確立正確的教育哲學觀念,行動中必修接受正確的價值思想指引。
課程文化是課程中最為穩(wěn)定的領域,在很多歷史條件下,如果我們不能行之有效地真正觸動多年以來凝結成的課程文化傳統(tǒng),那么就無法弘揚課程發(fā)展中的科學精神和哲學理性,自覺的課程文化也就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生存方式。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必然是課程文化的變革,必然是自在的課程文化與自覺的課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轉型。
課程文化自覺是人類對課程發(fā)展方向的理性認識和把握,并形成主體的一種文化信念和準則,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信念和準則,主動將之付諸實踐,在文化上表現(xiàn)為一種自覺踐行和主動追求的理性態(tài)度。
文化是浸潤的,學校文化建設是長期的,要立足于長遠建設,大躍進式的文化建設是反文化的行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