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主持人:徐偉念(北京景山學校)
工作室成員:王桔(1中) 隋芳(50中) 李連芳(65中) 蔣廣秀(166中)林紅焰(北京景山學校) 楊燕(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
根據(jù)東城教工委和教委的要求,本工作室在過去的兩年半中,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積極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充分發(fā)揮工作室成員在東城區(qū)教育教學方面的帶頭和引領作用,為東城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積極貢獻力量。同時組內成員通過活動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以科研課題的研究為引領,積極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
為了有效的研究教學改革,探索新時期教育教學規(guī)律。本工作室采取以課題研究為引領的形式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這一期中我們選定研究的總課題是《新教學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在總課題下工作室各成員根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選定子課題,并在對子課題進行認真準備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工作室聘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北京教育學院何彩霞教授等專家來我工作室對每一個子課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各成員制定出課題實施的三年計劃。經過兩年半課題的開展,各子課題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經驗,逐步形成了特色,為同行們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地幫助,為推動東城區(qū)化學教學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各子課題開展情況如下:
課題一:《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及其在中學化學STS教學中的應用》,本課題由徐偉念老師和林紅焰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結合微型化學實驗的實踐研究,探索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價值。從傳播綠色化學觀念、STS教育思想的滲透、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與國際化學教育接軌四個方面展開課題研究,并開發(fā)出一批有實用價值的微型實驗,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對微型實驗裝置的成效及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總結,已形成課題報告。本課題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下:
獲獎課例主要有:《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運用第一套微型實驗案例,在“第八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現(xiàn)場課比賽中獲特等獎;《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教學設計》在北京市高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獲一等獎;在2014-2015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獲一等獎?!斗肿雍驮印愤\用第四、八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優(yōu)質課實施成果現(xiàn)場課評比特等獎;《分子和原子的教學設計》在全國(華北區(qū))中學化學優(yōu)質課觀摩評比暨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受到好評,榮獲一等獎。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水的凈化》運用第六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3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獲特等獎;,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比賽中獲一等獎。《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運用第五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氨》教學設計,運用第三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評比”中獲三等獎;《氧化還原反應》運用第十套微型實驗案例進行市級公開課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獲獎論文主要有《微型實驗開發(fā)價值的探討》獲北京市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如何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研究論文類評比獲二等獎?!吨袑W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評選獲二等獎等。
課題二:《基于微粒觀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教學研究》,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從“氧化還原反應”作為中學化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的教學地位和價值作了科學系統(tǒng)的論證。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針對幾個問題:1.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的學科價值;2.氧化還原反應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價值;3.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內容及結構分析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結合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中,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基礎及發(fā)展分析:1. 學生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發(fā)展2.學生對于“微粒觀”的認知發(fā)展。然后基于“微粒觀”構建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實例,設計了高一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以及高三《電化學復習》教學并實施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目前課題已完成了相關論文的書寫。
課題三:《初高中貫通實驗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結合貫通班的實驗進行。即:從八年級開始至學生高三畢業(yè),不再經過中考選拔。從化學學科角度來看,目前沒有統(tǒng)一出版的教材供選擇。這種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學習基礎很好。如何將初高中教材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都很值得研究。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東城區(qū)已有多所學校建立了初高中貫通實驗班,目前的教學基本上還是使用現(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F(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是重復性知識,只是在不同學段難度深度不同。由于貫通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在很多教學內容上是可以一次到位。但是目前沒有這樣一套講義可供學生參考學習。同時,對于這部分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生來說,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更適合他們,也是一個讓教學有實效性的很重要的研究。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如何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也有著實際意義。
課題研究分為學習階段、準備階段以及實施與總結階段。在學習階段,認真研讀了初高中課程標準,查閱了國內外相關課程標準及教科書,對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了學習。在準備階段制定了教學計劃;進行了教材的初步整合;制定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的初步標準。目前該課題正在實施階段。
課題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化學教學實效性》,本課題由王桔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該課題主要是開展PEQ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通過市區(qū)級研究課、說課展示、微課展示,各種公開課,與郊縣同課異構活動等形式,進行了大膽嘗試、充分運用PEQ教學模式,且逐步走向常態(tài)課的教學中,提高課堂質量。多篇課例和論文在各級比賽和評比中獲獎。大家通過聽課、評課,以PEQ典型課例為載體,總結反思、反饋交流、同伴互助,深入研究PEQ教學模式的規(guī)律,體會PEQ化學學科模在不同課型中的具體運用。我們在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會考、中高考復習、試卷講評等具體課型中都有嘗試應用,不斷拓展PEQ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寬度,促進PEQ化學學科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持續(xù)開展。
該課題取得了如下的成果:《新課程背景下北京高考化學復習策略研究》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論文二等獎?!督饘俚幕瘜W性質》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設計三等獎。《PEQ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概念原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第十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類評選三等獎?!镀咸烟恰返谑畬谩叭珖A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類評選一等獎。
課題五《高中階段國際化生命科學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中美比較研究培養(yǎng)》,本課題由蔣廣秀老師承擔。
化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是該課題的突破點與努力方向。在探索《泡菜的制作與亞硝酸鹽含量測定》之后,結合化學2中糖類的學習,將化學1、選修1、選修5等教材有效整合,以葡萄糖酸亞鐵口服液這種藥物為載體,將亞鐵離子的檢驗,維生素C的性質,葡萄糖酸的合成等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采用微型實驗的形式,將生活中口服補鐵劑、維生素C及尿糖試紙這幾種合成藥物引入課堂中,學生非常喜歡。把老百姓關心的《隔夜開水能不能喝》課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經過間隔實驗,作為衡量飲用水重要指標的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數(shù)量均達標,所以隔夜開水能喝。把課題研究擴展到全組。經過素材的挖掘與實踐,在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嘉年華系列活動中,展示了《一起來玩草木染色》、《洗滌的學問》、《小蛋殼 大用途》和《神奇的化學反應與能量》等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課程,徐偉念老師作為課程專家對四節(jié)課進行了指導。這些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利用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于我們的生活,體現(xiàn)了化學的實用性。
課題六《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本課題由李連芳老師承擔。該課題為北京市教委的一項課題。
《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通過各學科的探索實踐現(xiàn)已取得重要成果,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課題七《專業(yè)引領下化學教師備課與研課的教學實踐研究》,本課題由隋芳老師承擔。
該課題著力營造五十中化學組“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圍,組織與北師大合作的“高端背課”。北師大王磊教授、黃燕寧老師到我校指導備課。在高備組專家的引領下,我們化學組的老師繼續(xù)以“高站位、深挖掘、細調研”的精神,在化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促進學生認識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僅2015年第一學期,我們共先后赴北師大研討2次,說課4人次,北師大專家組到我校指導集備、學生訪談4次,推出現(xiàn)場精備課2節(jié)在與專家的直接對話中,我組的各位教師業(yè)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借此活動,策劃了校本教研逐漸走向專業(yè)化。課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教研組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獎;青年教師6人次現(xiàn)場課獲北京市一等獎;論文4篇獲北京市一等獎,5篇獲北京市二等獎;一人獲北京市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另一人獲東城區(q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課題八《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與實施》,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該課體經過科學論證、文獻綜述、過程研究,主要是針對高中研究性學習中課程內容的建設、課程實施的策略、課程案例及分析等部分進行了充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并且參與完成成果出版物--《高中研究性學習基地指南—自然博物館》一書的案例編寫工作。該課題在《第四屆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得北京市二等獎。
課題九《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該課為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
該課題結合文獻調查針對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作用和指導方法進行了科學的論證,在近兩年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中,主要是圍繞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指導的方法和策略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并且推出了一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案例,取得階段性成果。
課題十《北京數(shù)字學校學習信息推送項目》,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此課題項目主要是針對北京市數(shù)字學校開展的數(shù)字課堂的信息推送,主要包括基于教材內容的BDS錄課、基于教學重難點內容的微課及基于學生自主學習(或翻轉課堂)的錄屏課。近兩年的時間,共指導東城區(qū)教師錄制BDS課4節(jié),微課12節(jié),錄屏課12節(jié)。本課題項目的另外的任務是組織好一線的教師和學生用好數(shù)字課堂的這些教學資源,尤其是當出現(xiàn)因天氣不好而停課的情況時,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課堂的優(yōu)勢,做到停課不停學。
二、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提高工作室成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能力
兩年半中為了有效地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要求工作室每位成員制定好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和具體的學習與活動開展計劃。定期請專家來進行講座(如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對成員進行化學教學改革發(fā)展特點的專題講座)對成員進行培訓,通過學習研討提高大家的認識。參加專家組織的化學教學高端論壇,結合教學實例開展研討活動。制定學習計劃,選定出學習書目,組織學習,寫學習體會定期開展討論,以提高大家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的能力。兩年來工作室成員將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進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在論文獲獎和文章發(fā)表方面取得的成果如下:
三、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組織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開展示范課、研究課和公開課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兩年來在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展了多次教學研討活動。如在北京景山學校開展的以《基于微粒觀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和《基于化學實驗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專題的兩個市級研討活動?;顒臃瞰I出了八節(jié)研究課,學生覆蓋了初高中所有的年級,教學內容含蓋了概念、理論、元素化合物和復習課等多方面。從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參加活動的有來自全國化學教師骨干班的老師、市級骨干班的老師、東城區(qū)的教研員、東城區(qū)的各年級的化學教師和請來的學科專家等,活動進行的很圓滿,課后各年級都進行了研討活動,開展的研究課受到了聽課教師和專家的一致好評。通過這一活動老師們的收獲都很大。又如在166中嘉年華活動組織的四節(jié)化學科學實踐課,老師們大膽的進行了探索實踐。《小蛋殼 大用途》這節(jié)課以蛋殼粉為線索,從寵物補鈣入手,帶著學生自己研磨制作蛋殼粉,設計實驗對其進行成分檢測,共同認識蛋殼的用途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貼近生活,又興趣盎然,符合學生的認知,確實達到了課題所設定的目標,讓學生對隨意丟棄的雞蛋殼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很喜歡?!兑黄饋硗娌菽救旧愤@個課題,自制染色劑,如熬煮紫甘藍汁、中藥姜黃汁等,選取不同材質的不染色看上色效果,經過近兩個月的實踐,終于成功引入課堂。課堂上,他帶著學生用兩種天然基色調出更多顏色,染布,洗滌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不僅學生,連我們聽課的老師都非常感興趣。《神奇的化學反應與能量》這節(jié)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從加熱包煮雞蛋入手,設計實驗帶著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產生的熱能,通過水果電池認識化學反應直接轉化的電能,讓學生從能量轉化角度關注化學反應,關注生活中的化學。《生活中如何去污》通過一系列場景設置,帶著學生從除水垢、去油污入手,讓學生認識酸和堿及如何科學選擇和使用洗滌劑,讓學生結合學科知識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識,體現(xiàn)了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通過這些探索老師們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了新的認識,掌握了一些新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還有在50中開展的“走進五十”課程成果展示活動展示了公開課《我是化學小講師》,在發(fā)揮學生潛能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四、積極發(fā)揮名師工作室成員在指導教學和培養(yǎng)青年教師方面的引領作用
兩年來工作室的成員,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教研活動中作教材教法分析、出版圖書等形式,向同行們介紹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同行們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提供幫助,受到老師們的好評。另外在指導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績,指導的多節(jié)參賽課在全國教學比賽和北京市教學比賽中獲得特等獎和一等獎的好成績,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具體成果如下:
五、名師工作室成員的自身發(fā)展情況
兩年半中工作室的每位成員都制定了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和成長規(guī)劃。這為工作室成員的自身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工作室的每位成員都是自各單位的教育教學的骨干,通過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和大家不懈的努力,工作室成員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其中有兩位工作室成員成為市級骨干教師、三位工作室成員成為東城區(qū)學科帶頭人、一位工作室成員成為東城區(qū)骨干教師。而且在他們的帶領下又有六個團隊的教師得到快速的發(fā)展。例如50中化學組在工作室成員隋芳的帶領下,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獎。兩年中有青年教師6人次現(xiàn)場課獲北京市一等獎,有論文4篇獲北京市一等獎,有5篇獲北京市二等獎,有一人獲北京市基本功競賽一等獎有一人獲東城區(q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50中的情況只是一個縮影。
兩年半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在這兩年半中工作室成員取得了許多收獲,大家感到名師工作室是東城教委為骨干教師發(fā)展提供的一個非常好的發(fā)展平臺,對大家?guī)椭艽蟆?/p>
2.蘭州市徐世赟小學語文工作室
蘭州市徐世赟小學名師工作室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制定《工作室成員成長手冊》,對引領成員發(fā)展具有指導作用。現(xiàn)展示共借鑒。
工作室主持人:徐偉念(北京景山學校)
工作室成員:王桔(1中) 隋芳(50中) 李連芳(65中) 蔣廣秀(166中)林紅焰(北京景山學校) 楊燕(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
根據(jù)東城教工委和教委的要求,本工作室在過去的兩年半中,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積極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充分發(fā)揮工作室成員在東城區(qū)教育教學方面的帶頭和引領作用,為東城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積極貢獻力量。同時組內成員通過活動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以科研課題的研究為引領,積極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
為了有效的研究教學改革,探索新時期教育教學規(guī)律。本工作室采取以課題研究為引領的形式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這一期中我們選定研究的總課題是《新教學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在總課題下工作室各成員根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選定子課題,并在對子課題進行認真準備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工作室聘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北京教育學院何彩霞教授等專家來我工作室對每一個子課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各成員制定出課題實施的三年計劃。經過兩年半課題的開展,各子課題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經驗,逐步形成了特色,為同行們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地幫助,為推動東城區(qū)化學教學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各子課題開展情況如下:
課題一:《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及其在中學化學STS教學中的應用》,本課題由徐偉念老師和林紅焰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結合微型化學實驗的實踐研究,探索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價值。從傳播綠色化學觀念、STS教育思想的滲透、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與國際化學教育接軌四個方面展開課題研究,并開發(fā)出一批有實用價值的微型實驗,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對微型實驗裝置的成效及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總結,已形成課題報告。本課題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下:
獲獎課例主要有:《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運用第一套微型實驗案例,在“第八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現(xiàn)場課比賽中獲特等獎;《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教學設計》在北京市高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獲一等獎;在2014-2015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獲一等獎?!斗肿雍驮印愤\用第四、八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優(yōu)質課實施成果現(xiàn)場課評比特等獎;《分子和原子的教學設計》在全國(華北區(qū))中學化學優(yōu)質課觀摩評比暨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受到好評,榮獲一等獎。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水的凈化》運用第六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3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獲特等獎;,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比賽中獲一等獎?!端岷蛪A的中和反應》運用第五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氨》教學設計,運用第三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評比”中獲三等獎;《氧化還原反應》運用第十套微型實驗案例進行市級公開課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獲獎論文主要有《微型實驗開發(fā)價值的探討》獲北京市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如何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研究論文類評比獲二等獎?!吨袑W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評選獲二等獎等。
課題二:《基于微粒觀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教學研究》,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從“氧化還原反應”作為中學化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的教學地位和價值作了科學系統(tǒng)的論證。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針對幾個問題:1.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的學科價值;2.氧化還原反應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價值;3.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內容及結構分析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結合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中,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基礎及發(fā)展分析:1. 學生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發(fā)展2.學生對于“微粒觀”的認知發(fā)展。然后基于“微粒觀”構建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實例,設計了高一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以及高三《電化學復習》教學并實施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目前課題已完成了相關論文的書寫。
課題三:《初高中貫通實驗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結合貫通班的實驗進行。即:從八年級開始至學生高三畢業(yè),不再經過中考選拔。從化學學科角度來看,目前沒有統(tǒng)一出版的教材供選擇。這種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學習基礎很好。如何將初高中教材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都很值得研究。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東城區(qū)已有多所學校建立了初高中貫通實驗班,目前的教學基本上還是使用現(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F(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是重復性知識,只是在不同學段難度深度不同。由于貫通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在很多教學內容上是可以一次到位。但是目前沒有這樣一套講義可供學生參考學習。同時,對于這部分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生來說,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更適合他們,也是一個讓教學有實效性的很重要的研究。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如何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也有著實際意義。
課題研究分為學習階段、準備階段以及實施與總結階段。在學習階段,認真研讀了初高中課程標準,查閱了國內外相關課程標準及教科書,對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了學習。在準備階段制定了教學計劃;進行了教材的初步整合;制定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的初步標準。目前該課題正在實施階段。
課題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化學教學實效性》,本課題由王桔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該課題主要是開展PEQ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通過市區(qū)級研究課、說課展示、微課展示,各種公開課,與郊縣同課異構活動等形式,進行了大膽嘗試、充分運用PEQ教學模式,且逐步走向常態(tài)課的教學中,提高課堂質量。多篇課例和論文在各級比賽和評比中獲獎。大家通過聽課、評課,以PEQ典型課例為載體,總結反思、反饋交流、同伴互助,深入研究PEQ教學模式的規(guī)律,體會PEQ化學學科模在不同課型中的具體運用。我們在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會考、中高考復習、試卷講評等具體課型中都有嘗試應用,不斷拓展PEQ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寬度,促進PEQ化學學科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持續(xù)開展。
該課題取得了如下的成果:《新課程背景下北京高考化學復習策略研究》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論文二等獎?!督饘俚幕瘜W性質》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設計三等獎?!禤EQ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概念原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第十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類評選三等獎?!镀咸烟恰返谑畬谩叭珖A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類評選一等獎。
課題五《高中階段國際化生命科學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中美比較研究培養(yǎng)》,本課題由蔣廣秀老師承擔。
化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是該課題的突破點與努力方向。在探索《泡菜的制作與亞硝酸鹽含量測定》之后,結合化學2中糖類的學習,將化學1、選修1、選修5等教材有效整合,以葡萄糖酸亞鐵口服液這種藥物為載體,將亞鐵離子的檢驗,維生素C的性質,葡萄糖酸的合成等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采用微型實驗的形式,將生活中口服補鐵劑、維生素C及尿糖試紙這幾種合成藥物引入課堂中,學生非常喜歡。把老百姓關心的《隔夜開水能不能喝》課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經過間隔實驗,作為衡量飲用水重要指標的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數(shù)量均達標,所以隔夜開水能喝。把課題研究擴展到全組。經過素材的挖掘與實踐,在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嘉年華系列活動中,展示了《一起來玩草木染色》、《洗滌的學問》、《小蛋殼 大用途》和《神奇的化學反應與能量》等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課程,徐偉念老師作為課程專家對四節(jié)課進行了指導。這些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利用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于我們的生活,體現(xiàn)了化學的實用性。
課題六《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本課題由李連芳老師承擔。該課題為北京市教委的一項課題。
《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通過各學科的探索實踐現(xiàn)已取得重要成果,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課題七《專業(yè)引領下化學教師備課與研課的教學實踐研究》,本課題由隋芳老師承擔。
該課題著力營造五十中化學組“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圍,組織與北師大合作的“高端背課”。北師大王磊教授、黃燕寧老師到我校指導備課。在高備組專家的引領下,我們化學組的老師繼續(xù)以“高站位、深挖掘、細調研”的精神,在化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促進學生認識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僅2015年第一學期,我們共先后赴北師大研討2次,說課4人次,北師大專家組到我校指導集備、學生訪談4次,推出現(xiàn)場精備課2節(jié)在與專家的直接對話中,我組的各位教師業(yè)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借此活動,策劃了校本教研逐漸走向專業(yè)化。課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教研組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獎;青年教師6人次現(xiàn)場課獲北京市一等獎;論文4篇獲北京市一等獎,5篇獲北京市二等獎;一人獲北京市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另一人獲東城區(q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課題八《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與實施》,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該課體經過科學論證、文獻綜述、過程研究,主要是針對高中研究性學習中課程內容的建設、課程實施的策略、課程案例及分析等部分進行了充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并且參與完成成果出版物--《高中研究性學習基地指南—自然博物館》一書的案例編寫工作。該課題在《第四屆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得北京市二等獎。
課題九《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該課為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
該課題結合文獻調查針對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作用和指導方法進行了科學的論證,在近兩年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中,主要是圍繞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指導的方法和策略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并且推出了一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案例,取得階段性成果。
課題十《北京數(shù)字學校學習信息推送項目》,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此課題項目主要是針對北京市數(shù)字學校開展的數(shù)字課堂的信息推送,主要包括基于教材內容的BDS錄課、基于教學重難點內容的微課及基于學生自主學習(或翻轉課堂)的錄屏課。近兩年的時間,共指導東城區(qū)教師錄制BDS課4節(jié),微課12節(jié),錄屏課12節(jié)。本課題項目的另外的任務是組織好一線的教師和學生用好數(shù)字課堂的這些教學資源,尤其是當出現(xiàn)因天氣不好而停課的情況時,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課堂的優(yōu)勢,做到停課不停學。
二、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提高工作室成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能力
兩年半中為了有效地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要求工作室每位成員制定好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和具體的學習與活動開展計劃。定期請專家來進行講座(如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對成員進行化學教學改革發(fā)展特點的專題講座)對成員進行培訓,通過學習研討提高大家的認識。參加專家組織的化學教學高端論壇,結合教學實例開展研討活動。制定學習計劃,選定出學習書目,組織學習,寫學習體會定期開展討論,以提高大家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的能力。
三、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組織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開展示范課、研究課和公開課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兩年來在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展了多次教學研討活動。如在北京景山學校開展的以《基于微粒觀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和《基于化學實驗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專題的兩個市級研討活動?;顒臃瞰I出了八節(jié)研究課,學生覆蓋了初高中所有的年級,教學內容含蓋了概念、理論、元素化合物和復習課等多方面。從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參加活動的有來自全國化學教師骨干班的老師、市級骨干班的老師、東城區(qū)的教研員、東城區(qū)的各年級的化學教師和請來的學科專家等,活動進行的很圓滿,課后各年級都進行了研討活動,開展的研究課受到了聽課教師和專家的一致好評。通過這一活動老師們的收獲都很大。又如在166中嘉年華活動組織的四節(jié)化學科學實踐課,老師們大膽的進行了探索實踐。《小蛋殼 大用途》這節(jié)課以蛋殼粉為線索,從寵物補鈣入手,帶著學生自己研磨制作蛋殼粉,設計實驗對其進行成分檢測,共同認識蛋殼的用途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貼近生活,又興趣盎然,符合學生的認知,確實達到了課題所設定的目標,讓學生對隨意丟棄的雞蛋殼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很喜歡?!兑黄饋硗娌菽救旧愤@個課題,自制染色劑,如熬煮紫甘藍汁、中藥姜黃汁等,選取不同材質的不染色看上色效果,經過近兩個月的實踐,終于成功引入課堂。課堂上,他帶著學生用兩種天然基色調出更多顏色,染布,洗滌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不僅學生,連我們聽課的老師都非常感興趣?!渡衿娴幕瘜W反應與能量》這節(jié)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從加熱包煮雞蛋入手,設計實驗帶著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產生的熱能,通過水果電池認識化學反應直接轉化的電能,讓學生從能量轉化角度關注化學反應,關注生活中的化學。《生活中如何去污》通過一系列場景設置,帶著學生從除水垢、去油污入手,讓學生認識酸和堿及如何科學選擇和使用洗滌劑,讓學生結合學科知識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識,體現(xiàn)了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通過這些探索老師們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了新的認識,掌握了一些新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還有在50中開展的“走進五十”課程成果展示活動展示了公開課《我是化學小講師》,在發(fā)揮學生潛能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工作室主持人:徐偉念(北京景山學校)
工作室成員:王桔(1中) 隋芳(50中) 李連芳(65中) 蔣廣秀(166中)林紅焰(北京景山學校) 楊燕(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
根據(jù)東城教工委和教委的要求,本工作室在過去的兩年半中,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積極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充分發(fā)揮工作室成員在東城區(qū)教育教學方面的帶頭和引領作用,為東城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積極貢獻力量。同時組內成員通過活動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以科研課題的研究為引領,積極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
為了有效的研究教學改革,探索新時期教育教學規(guī)律。本工作室采取以課題研究為引領的形式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這一期中我們選定研究的總課題是《新教學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在總課題下工作室各成員根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選定子課題,并在對子課題進行認真準備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工作室聘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北京教育學院何彩霞教授等專家來我工作室對每一個子課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各成員制定出課題實施的三年計劃。經過兩年半課題的開展,各子課題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經驗,逐步形成了特色,為同行們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地幫助,為推動東城區(qū)化學教學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各子課題開展情況如下:
課題一:《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及其在中學化學STS教學中的應用》,本課題由徐偉念老師和林紅焰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結合微型化學實驗的實踐研究,探索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價值。從傳播綠色化學觀念、STS教育思想的滲透、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與國際化學教育接軌四個方面展開課題研究,并開發(fā)出一批有實用價值的微型實驗,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對微型實驗裝置的成效及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總結,已形成課題報告。本課題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下:
獲獎課例主要有:《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運用第一套微型實驗案例,在“第八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現(xiàn)場課比賽中獲特等獎;《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教學設計》在北京市高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獲一等獎;在2014-2015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獲一等獎。《分子和原子》運用第四、八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優(yōu)質課實施成果現(xiàn)場課評比特等獎;《分子和原子的教學設計》在全國(華北區(qū))中學化學優(yōu)質課觀摩評比暨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受到好評,榮獲一等獎。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水的凈化》運用第六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3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獲特等獎;,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比賽中獲一等獎?!端岷蛪A的中和反應》運用第五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氨》教學設計,運用第三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評比”中獲三等獎;《氧化還原反應》運用第十套微型實驗案例進行市級公開課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獲獎論文主要有《微型實驗開發(fā)價值的探討》獲北京市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如何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研究論文類評比獲二等獎?!吨袑W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評選獲二等獎等。
課題二:《基于微粒觀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教學研究》,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從“氧化還原反應”作為中學化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的教學地位和價值作了科學系統(tǒng)的論證。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針對幾個問題:1.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的學科價值;2.氧化還原反應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價值;3.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內容及結構分析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結合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中,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基礎及發(fā)展分析:1. 學生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發(fā)展2.學生對于“微粒觀”的認知發(fā)展。然后基于“微粒觀”構建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實例,設計了高一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以及高三《電化學復習》教學并實施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目前課題已完成了相關論文的書寫。
課題三:《初高中貫通實驗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結合貫通班的實驗進行。即:從八年級開始至學生高三畢業(yè),不再經過中考選拔。從化學學科角度來看,目前沒有統(tǒng)一出版的教材供選擇。這種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學習基礎很好。如何將初高中教材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都很值得研究。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東城區(qū)已有多所學校建立了初高中貫通實驗班,目前的教學基本上還是使用現(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F(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是重復性知識,只是在不同學段難度深度不同。由于貫通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在很多教學內容上是可以一次到位。但是目前沒有這樣一套講義可供學生參考學習。同時,對于這部分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生來說,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更適合他們,也是一個讓教學有實效性的很重要的研究。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如何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也有著實際意義。
課題研究分為學習階段、準備階段以及實施與總結階段。在學習階段,認真研讀了初高中課程標準,查閱了國內外相關課程標準及教科書,對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了學習。在準備階段制定了教學計劃;進行了教材的初步整合;制定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的初步標準。目前該課題正在實施階段。
課題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化學教學實效性》,本課題由王桔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該課題主要是開展PEQ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通過市區(qū)級研究課、說課展示、微課展示,各種公開課,與郊縣同課異構活動等形式,進行了大膽嘗試、充分運用PEQ教學模式,且逐步走向常態(tài)課的教學中,提高課堂質量。多篇課例和論文在各級比賽和評比中獲獎。大家通過聽課、評課,以PEQ典型課例為載體,總結反思、反饋交流、同伴互助,深入研究PEQ教學模式的規(guī)律,體會PEQ化學學科模在不同課型中的具體運用。我們在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會考、中高考復習、試卷講評等具體課型中都有嘗試應用,不斷拓展PEQ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寬度,促進PEQ化學學科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持續(xù)開展。
該課題取得了如下的成果:《新課程背景下北京高考化學復習策略研究》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論文二等獎?!督饘俚幕瘜W性質》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設計三等獎。《PEQ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概念原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第十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類評選三等獎。《葡萄糖》第十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類評選一等獎。
課題五《高中階段國際化生命科學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中美比較研究培養(yǎng)》,本課題由蔣廣秀老師承擔。
化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是該課題的突破點與努力方向。在探索《泡菜的制作與亞硝酸鹽含量測定》之后,結合化學2中糖類的學習,將化學1、選修1、選修5等教材有效整合,以葡萄糖酸亞鐵口服液這種藥物為載體,將亞鐵離子的檢驗,維生素C的性質,葡萄糖酸的合成等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采用微型實驗的形式,將生活中口服補鐵劑、維生素C及尿糖試紙這幾種合成藥物引入課堂中,學生非常喜歡。把老百姓關心的《隔夜開水能不能喝》課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經過間隔實驗,作為衡量飲用水重要指標的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數(shù)量均達標,所以隔夜開水能喝。把課題研究擴展到全組。經過素材的挖掘與實踐,在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嘉年華系列活動中,展示了《一起來玩草木染色》、《洗滌的學問》、《小蛋殼 大用途》和《神奇的化學反應與能量》等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課程,徐偉念老師作為課程專家對四節(jié)課進行了指導。這些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利用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于我們的生活,體現(xiàn)了化學的實用性。
課題六《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本課題由李連芳老師承擔。該課題為北京市教委的一項課題。
《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通過各學科的探索實踐現(xiàn)已取得重要成果,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課題七《專業(yè)引領下化學教師備課與研課的教學實踐研究》,本課題由隋芳老師承擔。
該課題著力營造五十中化學組“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圍,組織與北師大合作的“高端背課”。北師大王磊教授、黃燕寧老師到我校指導備課。在高備組專家的引領下,我們化學組的老師繼續(xù)以“高站位、深挖掘、細調研”的精神,在化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促進學生認識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僅2015年第一學期,我們共先后赴北師大研討2次,說課4人次,北師大專家組到我校指導集備、學生訪談4次,推出現(xiàn)場精備課2節(jié)在與專家的直接對話中,我組的各位教師業(yè)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借此活動,策劃了校本教研逐漸走向專業(yè)化。課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教研組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獎;青年教師6人次現(xiàn)場課獲北京市一等獎;論文4篇獲北京市一等獎,5篇獲北京市二等獎;一人獲北京市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另一人獲東城區(q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課題八《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與實施》,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該課體經過科學論證、文獻綜述、過程研究,主要是針對高中研究性學習中課程內容的建設、課程實施的策略、課程案例及分析等部分進行了充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并且參與完成成果出版物--《高中研究性學習基地指南—自然博物館》一書的案例編寫工作。該課題在《第四屆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得北京市二等獎。
課題九《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該課為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
該課題結合文獻調查針對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作用和指導方法進行了科學的論證,在近兩年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中,主要是圍繞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指導的方法和策略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并且推出了一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案例,取得階段性成果。
課題十《北京數(shù)字學校學習信息推送項目》,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此課題項目主要是針對北京市數(shù)字學校開展的數(shù)字課堂的信息推送,主要包括基于教材內容的BDS錄課、基于教學重難點內容的微課及基于學生自主學習(或翻轉課堂)的錄屏課。近兩年的時間,共指導東城區(qū)教師錄制BDS課4節(jié),微課12節(jié),錄屏課12節(jié)。本課題項目的另外的任務是組織好一線的教師和學生用好數(shù)字課堂的這些教學資源,尤其是當出現(xiàn)因天氣不好而停課的情況時,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課堂的優(yōu)勢,做到停課不停學。
二、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提高工作室成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能力
兩年半中為了有效地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要求工作室每位成員制定好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和具體的學習與活動開展計劃。定期請專家來進行講座(如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對成員進行化學教學改革發(fā)展特點的專題講座)對成員進行培訓,通過學習研討提高大家的認識。參加專家組織的化學教學高端論壇,結合教學實例開展研討活動。制定學習計劃,選定出學習書目,組織學習,寫學習體會定期開展討論,以提高大家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的能力。兩年來工作室成員將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進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在論文獲獎和文章發(fā)表方面取得的成果如下:
三、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組織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開展示范課、研究課和公開課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兩年來在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展了多次教學研討活動。如在北京景山學校開展的以《基于微粒觀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和《基于化學實驗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專題的兩個市級研討活動?;顒臃瞰I出了八節(jié)研究課,學生覆蓋了初高中所有的年級,教學內容含蓋了概念、理論、元素化合物和復習課等多方面。從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參加活動的有來自全國化學教師骨干班的老師、市級骨干班的老師、東城區(qū)的教研員、東城區(qū)的各年級的化學教師和請來的學科專家等,活動進行的很圓滿,課后各年級都進行了研討活動,開展的研究課受到了聽課教師和專家的一致好評。通過這一活動老師們的收獲都很大。又如在166中嘉年華活動組織的四節(jié)化學科學實踐課,老師們大膽的進行了探索實踐?!缎〉皻? 大用途》這節(jié)課以蛋殼粉為線索,從寵物補鈣入手,帶著學生自己研磨制作蛋殼粉,設計實驗對其進行成分檢測,共同認識蛋殼的用途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貼近生活,又興趣盎然,符合學生的認知,確實達到了課題所設定的目標,讓學生對隨意丟棄的雞蛋殼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很喜歡?!兑黄饋硗娌菽救旧愤@個課題,自制染色劑,如熬煮紫甘藍汁、中藥姜黃汁等,選取不同材質的不染色看上色效果,經過近兩個月的實踐,終于成功引入課堂。課堂上,他帶著學生用兩種天然基色調出更多顏色,染布,洗滌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不僅學生,連我們聽課的老師都非常感興趣?!渡衿娴幕瘜W反應與能量》這節(jié)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從加熱包煮雞蛋入手,設計實驗帶著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產生的熱能,通過水果電池認識化學反應直接轉化的電能,讓學生從能量轉化角度關注化學反應,關注生活中的化學?!渡钪腥绾稳ノ邸吠ㄟ^一系列場景設置,帶著學生從除水垢、去油污入手,讓學生認識酸和堿及如何科學選擇和使用洗滌劑,讓學生結合學科知識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識,體現(xiàn)了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通過這些探索老師們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了新的認識,掌握了一些新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還有在50中開展的“走進五十”課程成果展示活動展示了公開課《我是化學小講師》,在發(fā)揮學生潛能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工作室主持人:徐偉念(北京景山學校)
工作室成員:王桔(1中) 隋芳(50中) 李連芳(65中) 蔣廣秀(166中)林紅焰(北京景山學校) 楊燕(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
根據(jù)東城教工委和教委的要求,本工作室在過去的兩年半中,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積極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充分發(fā)揮工作室成員在東城區(qū)教育教學方面的帶頭和引領作用,為東城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積極貢獻力量。同時組內成員通過活動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以科研課題的研究為引領,積極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
為了有效的研究教學改革,探索新時期教育教學規(guī)律。本工作室采取以課題研究為引領的形式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這一期中我們選定研究的總課題是《新教學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在總課題下工作室各成員根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選定子課題,并在對子課題進行認真準備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工作室聘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北京教育學院何彩霞教授等專家來我工作室對每一個子課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各成員制定出課題實施的三年計劃。經過兩年半課題的開展,各子課題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探索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經驗,逐步形成了特色,為同行們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地幫助,為推動東城區(qū)化學教學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各子課題開展情況如下:
課題一:《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及其在中學化學STS教學中的應用》,本課題由徐偉念老師和林紅焰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結合微型化學實驗的實踐研究,探索微型實驗的開發(fā)價值。從傳播綠色化學觀念、STS教育思想的滲透、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與國際化學教育接軌四個方面展開課題研究,并開發(fā)出一批有實用價值的微型實驗,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對微型實驗裝置的成效及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總結,已形成課題報告。本課題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下:
獲獎課例主要有:《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運用第一套微型實驗案例,在“第八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現(xiàn)場課比賽中獲特等獎;《聚焦生活中的亞硝酸鈉教學設計》在北京市高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獲一等獎;在2014-2015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獲一等獎?!斗肿雍驮印愤\用第四、八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優(yōu)質課實施成果現(xiàn)場課評比特等獎;《分子和原子的教學設計》在全國(華北區(qū))中學化學優(yōu)質課觀摩評比暨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受到好評,榮獲一等獎。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水的凈化》運用第六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3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交流大會”獲特等獎;,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比賽中獲一等獎。《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運用第五套微型實驗案例在“北京市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氨》教學設計,運用第三套微型實驗案例,在“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評比”中獲三等獎;《氧化還原反應》運用第十套微型實驗案例進行市級公開課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獲獎論文主要有《微型實驗開發(fā)價值的探討》獲北京市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如何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研究論文類評比獲二等獎。《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在教育國際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在2014年“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評選獲二等獎等。
課題二:《基于微粒觀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教學研究》,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從“氧化還原反應”作為中學化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的教學地位和價值作了科學系統(tǒng)的論證。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針對幾個問題:1.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的學科價值;2.氧化還原反應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價值;3.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內容及結構分析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結合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中,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基礎及發(fā)展分析:1. 學生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發(fā)展2.學生對于“微粒觀”的認知發(fā)展。然后基于“微粒觀”構建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實例,設計了高一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以及高三《電化學復習》教學并實施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目前課題已完成了相關論文的書寫。
課題三:《初高中貫通實驗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本課題由林紅焰老師承擔。
該課題結合貫通班的實驗進行。即:從八年級開始至學生高三畢業(yè),不再經過中考選拔。從化學學科角度來看,目前沒有統(tǒng)一出版的教材供選擇。這種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學習基礎很好。如何將初高中教材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都很值得研究。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東城區(qū)已有多所學校建立了初高中貫通實驗班,目前的教學基本上還是使用現(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現(xiàn)行的初高中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是重復性知識,只是在不同學段難度深度不同。由于貫通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在很多教學內容上是可以一次到位。但是目前沒有這樣一套講義可供學生參考學習。同時,對于這部分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生來說,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更適合他們,也是一個讓教學有實效性的很重要的研究。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如何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也有著實際意義。
課題研究分為學習階段、準備階段以及實施與總結階段。在學習階段,認真研讀了初高中課程標準,查閱了國內外相關課程標準及教科書,對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了學習。在準備階段制定了教學計劃;進行了教材的初步整合;制定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的初步標準。目前該課題正在實施階段。
課題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化學教學實效性》,本課題由王桔老師承擔。該課題已成為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十二五課題。
該課題主要是開展PEQ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通過市區(qū)級研究課、說課展示、微課展示,各種公開課,與郊縣同課異構活動等形式,進行了大膽嘗試、充分運用PEQ教學模式,且逐步走向常態(tài)課的教學中,提高課堂質量。多篇課例和論文在各級比賽和評比中獲獎。大家通過聽課、評課,以PEQ典型課例為載體,總結反思、反饋交流、同伴互助,深入研究PEQ教學模式的規(guī)律,體會PEQ化學學科模在不同課型中的具體運用。我們在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會考、中高考復習、試卷講評等具體課型中都有嘗試應用,不斷拓展PEQ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寬度,促進PEQ化學學科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持續(xù)開展。
該課題取得了如下的成果:《新課程背景下北京高考化學復習策略研究》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論文二等獎。《金屬的化學性質》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設計三等獎?!禤EQ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概念原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第十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論文類評選三等獎。《葡萄糖》第十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教學案例類評選一等獎。
課題五《高中階段國際化生命科學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中美比較研究培養(yǎng)》,本課題由蔣廣秀老師承擔。
化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是該課題的突破點與努力方向。在探索《泡菜的制作與亞硝酸鹽含量測定》之后,結合化學2中糖類的學習,將化學1、選修1、選修5等教材有效整合,以葡萄糖酸亞鐵口服液這種藥物為載體,將亞鐵離子的檢驗,維生素C的性質,葡萄糖酸的合成等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采用微型實驗的形式,將生活中口服補鐵劑、維生素C及尿糖試紙這幾種合成藥物引入課堂中,學生非常喜歡。把老百姓關心的《隔夜開水能不能喝》課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經過間隔實驗,作為衡量飲用水重要指標的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數(shù)量均達標,所以隔夜開水能喝。把課題研究擴展到全組。經過素材的挖掘與實踐,在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嘉年華系列活動中,展示了《一起來玩草木染色》、《洗滌的學問》、《小蛋殼 大用途》和《神奇的化學反應與能量》等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課程,徐偉念老師作為課程專家對四節(jié)課進行了指導。這些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利用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于我們的生活,體現(xiàn)了化學的實用性。
課題六《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本課題由李連芳老師承擔。該課題為北京市教委的一項課題。
《彰顯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通過各學科的探索實踐現(xiàn)已取得重要成果,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課題七《專業(yè)引領下化學教師備課與研課的教學實踐研究》,本課題由隋芳老師承擔。
該課題著力營造五十中化學組“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圍,組織與北師大合作的“高端背課”。北師大王磊教授、黃燕寧老師到我校指導備課。在高備組專家的引領下,我們化學組的老師繼續(xù)以“高站位、深挖掘、細調研”的精神,在化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促進學生認識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僅2015年第一學期,我們共先后赴北師大研討2次,說課4人次,北師大專家組到我校指導集備、學生訪談4次,推出現(xiàn)場精備課2節(jié)在與專家的直接對話中,我組的各位教師業(yè)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借此活動,策劃了校本教研逐漸走向專業(yè)化。課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教研組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獎;青年教師6人次現(xiàn)場課獲北京市一等獎;論文4篇獲北京市一等獎,5篇獲北京市二等獎;一人獲北京市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另一人獲東城區(q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課題八《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與實施》,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該課體經過科學論證、文獻綜述、過程研究,主要是針對高中研究性學習中課程內容的建設、課程實施的策略、課程案例及分析等部分進行了充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并且參與完成成果出版物--《高中研究性學習基地指南—自然博物館》一書的案例編寫工作。該課題在《第四屆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得北京市二等獎。
課題九《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該課為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
該課題結合文獻調查針對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作用和指導方法進行了科學的論證,在近兩年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中,主要是圍繞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指導的方法和策略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并且推出了一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案例,取得階段性成果。
課題十《北京數(shù)字學校學習信息推送項目》,本課題由楊燕老師承擔。
此課題項目主要是針對北京市數(shù)字學校開展的數(shù)字課堂的信息推送,主要包括基于教材內容的BDS錄課、基于教學重難點內容的微課及基于學生自主學習(或翻轉課堂)的錄屏課。近兩年的時間,共指導東城區(qū)教師錄制BDS課4節(jié),微課12節(jié),錄屏課12節(jié)。本課題項目的另外的任務是組織好一線的教師和學生用好數(shù)字課堂的這些教學資源,尤其是當出現(xiàn)因天氣不好而停課的情況時,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課堂的優(yōu)勢,做到停課不停學。
二、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提高工作室成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能力
兩年半中為了有效地加強工作室成員的自身建設,要求工作室每位成員制定好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和具體的學習與活動開展計劃。定期請專家來進行講座(如請北師大劉克文教授對成員進行化學教學改革發(fā)展特點的專題講座)對成員進行培訓,通過學習研討提高大家的認識。參加專家組織的化學教學高端論壇,結合教學實例開展研討活動。制定學習計劃,選定出學習書目,組織學習,寫學習體會定期開展討論,以提高大家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教育教學的能力。兩年來工作室成員將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進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在論文獲獎和文章發(fā)表方面取得的成果如下:
三、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組織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開展示范課、研究課和公開課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兩年來在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展了多次教學研討活動。如在北京景山學校開展的以《基于微粒觀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和《基于化學實驗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專題的兩個市級研討活動。活動奉獻出了八節(jié)研究課,學生覆蓋了初高中所有的年級,教學內容含蓋了概念、理論、元素化合物和復習課等多方面。從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參加活動的有來自全國化學教師骨干班的老師、市級骨干班的老師、東城區(qū)的教研員、東城區(qū)的各年級的化學教師和請來的學科專家等,活動進行的很圓滿,課后各年級都進行了研討活動,開展的研究課受到了聽課教師和專家的一致好評。通過這一活動老師們的收獲都很大。又如在166中嘉年華活動組織的四節(jié)化學科學實踐課,老師們大膽的進行了探索實踐。《小蛋殼 大用途》這節(jié)課以蛋殼粉為線索,從寵物補鈣入手,帶著學生自己研磨制作蛋殼粉,設計實驗對其進行成分檢測,共同認識蛋殼的用途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貼近生活,又興趣盎然,符合學生的認知,確實達到了課題所設定的目標,讓學生對隨意丟棄的雞蛋殼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很喜歡?!兑黄饋硗娌菽救旧愤@個課題,自制染色劑,如熬煮紫甘藍汁、中藥姜黃汁等,選取不同材質的不染色看上色效果,經過近兩個月的實踐,終于成功引入課堂。課堂上,他帶著學生用兩種天然基色調出更多顏色,染布,洗滌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不僅學生,連我們聽課的老師都非常感興趣?!渡衿娴幕瘜W反應與能量》這節(jié)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從加熱包煮雞蛋入手,設計實驗帶著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產生的熱能,通過水果電池認識化學反應直接轉化的電能,讓學生從能量轉化角度關注化學反應,關注生活中的化學?!渡钪腥绾稳ノ邸吠ㄟ^一系列場景設置,帶著學生從除水垢、去油污入手,讓學生認識酸和堿及如何科學選擇和使用洗滌劑,讓學生結合學科知識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識,體現(xiàn)了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通過這些探索老師們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了新的認識,掌握了一些新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