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妖一区二区在线,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亚洲人,亚洲一级无线视频

  • <legend id="epnnb"><abbr id="epnnb"><thead id="epnnb"></thead></abbr></legend>

      1. <legend id="epnnb"></legend>
        1. <sub id="epnnb"><dl id="epnnb"></dl></sub>
          首頁 - 觀點視界- 大課堂

          學校的教學領(lǐng)導

          作者: 管理員 發(fā)布時間: 2017-05-31 閱讀:( 8697 )  

          5d0492160603a.jpg

          知名校長、教育專家:程紅兵 

          各位校長好!昨天講了課程,今天講教學。非常高興有機會在這里跟大家聊一下“學校的教學領(lǐng)導”。我今天談學校的教學領(lǐng)導,為什么呢?教學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多校長今天喜歡談大概念,談文化,談個性化辦學、特色化發(fā)展,我們有很多校長喜歡談非常宏觀、空泛、不是很貼合實際的東西,大家非常熱衷于談這些東西。我個人覺得作為校長而言除了要更新理念之外,很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教學,你是否能領(lǐng)導教學,這個很關(guān)鍵。

          我們今天都在談課程改革,課程是什么東西?我個人覺得課程是個立體的東西,它包括教學、課堂、教師、學生、教材、各種各樣教學資源等等。教學是個過程,相對于課程而言教學是線狀的,從開始的備課、上課,到作業(yè)練習、反饋輔導、測試評價等等,所以說它是個線狀的過程。相對于教學而言,課堂是個點狀的東西,課堂是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經(jīng)常講聚焦課堂,“焦”就是焦點,因為重要,所以要聚焦。

          我們進行課程改革,但我們千萬不能忽略了課堂這個重要的點,我們不能忽略了我們整個教學過程,這個科學化的、充滿人情味的、著眼于學生和教師發(fā)展的教學過程。所以今天下午我想用三個小時的時間跟大家聊這個話題。

          第一部分學校領(lǐng)導的觀課評課。我們都在講課程改革,都在講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我們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從哪里起步?我們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最終指向何處?我們的歸宿在哪里?我們的校長也吧,我們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也吧,我們的教務主任也吧,你作為一個權(quán)威人士,你走進我們老師的課堂,你聽完這堂課以后對老師有什么樣的評價,對老師這堂課有什么樣的感想,對老師的課堂教學有什么樣的點撥指導?實話實說我們老師很期盼校長來聽他的課,給他切合實際的指導。假如你聽他的課不能給他切合實際的指導,他是不歡迎你聽課的。所以我們學校領(lǐng)導的觀課評課能力亟待提高。

          我剛才講的話不太好聽,我們現(xiàn)在校長特別喜歡談大概念,學校文化建設(shè),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喜歡搞一些大而空、空而泛的東西,但我覺得課堂是最重要的。

          第二部分談什么?談教學過程的管理。所謂教學過程的管理是包羅萬象的,它的面非常廣。學校教學方案的設(shè)計、教學過程的管理,我只能是概要性的舉例來說明,不可能全部展開,全部展開的話時間關(guān)系肯定講不完。

          我為什么要從課堂說起,為什么要從觀課評課開始說起?我覺得作為教師而言,你首先在課堂上要站得住,學校也是先要在課堂上站得住,站得住我們才考慮走得穩(wěn)。我們有些學校連站都站不住,有些老師連站都站不住,就開始飛了,那不是玩命才怪。然后我們要考慮跑得快,完了之后考慮跳得起來,最終我們考慮是否能飛得更高。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循序漸進,作為學校而言,老師也罷,校長也罷,如果一味的好高騖遠,很顯然我們的根基沒有打扎實的話,我們搖搖晃晃踉踉蹌蹌,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之下你說這個學校教育能做得好嗎?我個人覺得這個學校教育是做不好的。 

          一、學校領(lǐng)導的觀課評課

          首先我們?yōu)槭裁匆u價課堂?怎么評價課堂?我們回到原點,我們之所以評價課堂原因、目的在哪里,我們走向何處,這個要搞清楚,我們評價課堂最終的目的在于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你的所有的評課都是為了這個目的進行,你不是給他分檔次,你不是給他發(fā)獎金,你不是給他貼上一個黑或者紅的標簽,你是為了促進他發(fā)展。如果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想我們的老師容易接受。

          (一)專家怎么評價課堂

          專家評價課堂,華東師大有一個著名的教授叫葉瀾,葉瀾說好課有五個“實”。什么叫好課?她說五個“實”就是好課。哪五個“實”?第一,扎實。什么叫扎實?有意義,這堂課要有意義,這堂課上半天沒意義的話,就不是好課,這個是它最基本的標準。我們可不可以打一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如果一個學生生病,兩個禮拜病愈之后回到學校,他最想補的課常常是他認為有意義的課,為什么說是“常?!保驗椴慌懦械膶W生過于功利以高考或中考作為標準,不能絕對化。學生最不想補的課,常常是他認為最沒有意義的課。我們今天老師的課你說完全沒有意義的話很少見,但是有些課有些環(huán)節(jié)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這并不少見。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在聽課觀課的過程當中,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例子。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去聽初中的一堂語文課,這堂語文課上的是《天上的街市》,這是郭沫若的一首詩歌。老師怎么上課的呢?一上來用電腦給我們投影出一幅非常漂亮的天上的街市的畫面,然后上來就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同學們這是哪兒的街市?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是天上的街市。這樣的問答肯定是廢話,這個問題是沒有價值的。我去聽一堂散文教學課,朱自清的《春》,一上來也是用電腦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非常漂亮的春天的畫面,然后老師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春天是怎樣來的啊?我在下面聽課,心想:春天是怎樣來的這是天文學問題,這應該是地理老師問的,語文課怎么會問這樣的問題呢?哪知道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春天是盼望中來的。因為課本上是這么說的。毫無價值,這個環(huán)節(jié)根本沒有意義。

          第二,充實。有效率,課要有效率。一堂課解決幾個問題,一堂課在真實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我們判別到底效率多高,它是不是能夠盡可能解決更多的問題。我們有些老師的課始終上不完,原因在哪里?有不少老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不夠高,所以他總覺得課不夠上,所以總喜歡搶課上。校長有的時候會碰到這種情況,我們的老師會提出來:對不起,校長,我們的課上不完啊,你能不能給我們增加課時?上不完的課經(jīng)常是因為什么?是因為你的課堂教學效率不夠高,所以才要增加課時。

          第三,豐實的課。什么叫豐實?有生成性的課。課堂最本質(zhì)的特征就是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對話要生成新的東西。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可能預設(shè)了不少東西,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對話過程當中,要出現(xiàn)新的碰撞,這個新的碰撞能夠產(chǎn)生新的東西,這是十分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我們有些老師實話實說在這方面不太注意,換句話說,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的新的想法壓抑下去了。

          我2010年8月份從建平中學校長的崗位上調(diào)任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我為什么要調(diào)離建平中學?原因在于我1978年上大學,1982年本科畢業(yè)后一直在重點高中任教,到1994年在江西省上饒市第一中學任教,1994年5月份以后在上海市建平中學任教,我離退休還有10年時間,我想我最后10年對基礎(chǔ)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了解重點中學方面是不是太狹窄了,我想更寬泛的了解一下我們整個基礎(chǔ)教育的整體狀態(tài),所以我強烈要求到新的崗位上去。

          我現(xiàn)在喜歡到小學去聽課,喜歡到幼兒園去聽課。有一次到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幼兒園去聽課,這個老師帶著孩子們討論什么?討論6種動物需不需要穿衣服,討論下來最后結(jié)果大家一致認為這6種動物都不需要穿服裝,這時候有個小朋友舉手說:“老師,蛇也不需要穿服裝?!蔽衣牭竭@里非常開心,這堂課成功了,這堂課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孩子形成了一個新的想法。哪知道我們的幼兒園老師說了一句什么話:“對不起,今天不討論蛇的問題。”一下子就把孩子壓下去了,我在評課的時候不客氣地說了:“幼兒園,有必要這么課程化嗎?幼兒園有必要這么目標集中嗎?幼兒園玩兒似的,你怎么能這么隨意壓抑孩子,如果你一直是這樣教學,或許這個孩子從此就養(yǎng)成這個習慣了,老師上課過程當中是不能隨便產(chǎn)生新想法的?!边@個孩子所有的創(chuàng)造性,所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從此就被壓抑住了。這還談什么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談什么個性發(fā)展?

          第四,平實的課。什么叫平實?常態(tài)下的課。我反對那種作秀的課,公開課不是表演,公開課為了把課上的漂亮一點可以,但是不能脫離常態(tài)。我們平常怎么上課的,現(xiàn)在我個人覺得研究常態(tài)課比研究表演課效率來的高的多,價值來的大的多。原因在哪里?我們平常怎么上的,它對我們平常的課非常有指導意義。

          第五,真實的課。什么叫真實?有待充實的課。什么叫有待充實的課?換句話說就是有遺憾的課。全國最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是于漪老師,80多歲高齡的于漪老師說了兩句話,她是這樣說的:“我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我上了一輩子的課,我上了一輩子令人遺撼的課?!庇阡衾蠋熓侨珖钪恼Z文特級教師,這么著名的老師尚且說出這樣的話語,更何況平常普通的課堂呢?我們有點缺點、有點毛病、有點遺憾這說明真實,實話實說我們有些公開課表演到什么程度?連學生回答的問題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十全十美的好課就是假課,就像包治百病的良藥一定是假藥,一定是張悟本之流開出來的藥,是沒有價值的。

          什么叫好課?華東師大有一個叫崔允漷的教授,他提出來一個觀念,讓學生的學習增值。課堂要讓學生的學習增值,借用經(jīng)濟學的概念增加“值”。變革前是A1,變革后是A2,A2減去A1就是增值。增加課堂學習的什么值?第一是動力值,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什么意思?什么叫動力值?所謂的動力值就是孩子上了你的課他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學習愿望,對你這門學科產(chǎn)生興趣了,對你老師的課產(chǎn)生興趣,進而對這門學科產(chǎn)生興趣了,我覺得這就是動力值。其他還有方法值、數(shù)量值、意義值。

          什么叫方法值?孩子學到了一些新的方法。什么叫做數(shù)量值?孩子增加了一些知識,孩子增加了一些技能。什么叫意義值?孩子學的東西是有價值的,是受用的,或許是終身受用的。這就是所謂增值。

          我們上海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教師顧泠沅,他是著名的數(shù)學特級老師,上海市的教育功臣。顧泠沅評課很簡單,他從以學論教的原則出發(fā),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學生該聽的聽了什么?學生該說的說了沒有?學生該想的想了沒有?學生該做的做了沒有?我覺得顧老師這個評課原則非常簡單,但很有意義,聽是什么?是吸收,課堂學生最需要的是吸收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地強調(diào)熱鬧。說是表達,想是思考,做動手實驗。我覺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評課的話是個非常好的方式。四句話非常簡單,很樸實,在實踐當中卻是很管用的東西。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教授,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孫紹振教授。孫紹振說:中學語文課最容易變成廢話集散地。這句話他表明什么?他是站在教學效率的角度上來評課的,他發(fā)現(xiàn)我們很多語文老師上課講廢話,什么叫廢話?就是孩子們已經(jīng)知道了的話,孩子們已經(jīng)知道的道理教師還在喋喋不休、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地講個不停,所以是廢話集散地。他說:中學語文教學嚴重無效,至少可以說是低效,師生的生命浪費是世界之最。我們這里不知道有沒有中學語文老師出身,如果有語文老師出身都知道我們中學語文老師都比較佩服孫紹振這個人,因為我們在備課過程當中經(jīng)常要看看他是怎么樣來分析、賞析名家名篇的,他是站在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我們看看專家怎么評價教師的,專家評價教師第一個標準叫做“腦中有綱”。什么意思?腦中有課程標準的概念。為什么要有課程標準的概念?也就是對我們這個學科教學有個宏觀的立體的整體的把握。我們今天老師備課都是怎么備的?備課常常是就這堂課備這堂課,換句話說明天要上什么課,我們今天晚上來備課,經(jīng)常是這樣的做法。稍微好一點的老師,下一個單元要上什么,我們提前一周來備課。但我們很少有老師從宏觀上整體立體把握,我這門學科教學,我們在高一年級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在高二年級應該做什么,我們在初中年級應該做什么,沒有宏觀立體的把握。

          我們老師常說學校是國家事業(yè)單位,所謂國家事業(yè)單位老師腦海當中經(jīng)常是這個概念:我是國家事業(yè)單位的人,意味著我是吃皇糧的,校長你不能隨便把我開除。但是我以為還有另外一個概念,什么概念?我們的老師走進教室,你代表誰?面對學生你代表共和國。為什么這么講?你代表共和國在執(zhí)行著國家意志,國家的意志體現(xiàn)在哪里?就體現(xiàn)在課程標準上面,課程標準說的就是,共和國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什么學科上他應該達到的最低水準要求,換句話說,除了弱智兒童、除了殘疾兒童之外都應該達到這個標準。

          第二個要求:“胸中有本”。什么叫“胸中有本”?有教材,教材非常熟悉,教材滾瓜爛熟。我就舉我們于漪老師為例,于漪老師是1951年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yè)的,畢業(yè)以后分到中學當歷史老師,后來由于工作需要改行當語文老師。于老師想,教語文我不是行家,我不是專業(yè)出身的,怎么辦?她一方面惡補中文系的課程,另一方面上什么課文之前一定要把這篇文章背下來。你想想作為語文老師上課第一件事情把這篇課文背下來,你說孩子們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覺,立刻就被震住了。再比如上海市有一個高中語文教研員叫步根海,他到下面基層學校去上課,上什么課文之前一定要把這篇課文背下來,上課的第一件事情把這篇課文背下來,全班同學目瞪口呆。

          很多優(yōu)秀的教師上課,講臺上放著教案、教材,但基本上不看。優(yōu)秀教師絕對不是看書教書,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是看人教書,看著學生教書。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說廚師炒菜,沒有那一個廚師不學習別人的菜譜。但是你看到過哪一個大廚會看著菜譜在炒菜?大廚都是看著菜炒菜的,道理就在這里。我覺得這是“胸中有本”的第一個含義。

          “胸中有本”的第二個含義是什么?要對教材做比較研究。我建議大家采用這個方式,很簡單,我在建平中學擔任校長的時候,我把國內(nèi)各個版本的教材統(tǒng)統(tǒng)拿過來讓我們老師研究。上海市用上海版的教材,我們把人教版的教材拿過來,把語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把江蘇版的教材,把山東版的教材統(tǒng)統(tǒng)拿過來,擱在一起讓老師們?nèi)ケ容^,把所有的教材擺在一起比較,老師就讀懂了什么叫做教材,單看一本教材他沒感覺的,當把諸多教材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老師可能就豁然開朗,知道什么叫做教材了,而且在教學過程當中他會不自覺的把各家之長拿過來為我所用。比如講到某一個點的時候,江蘇版的教材其實很好,講到另外一個點的時候可能人教版的教材很好,講到其他點的時候可能是上海版的教材很好,拿過來為我所用,游刃有余。

          現(xiàn)在國內(nèi)翻譯了美國的語文教材,我向老師們推薦美國的語文教材,看一下美國人是怎么編語文教材的。我們最近把老師們派到臺灣去,看看臺灣的語文教材是什么樣的,看看臺灣的語文教學是怎么進行的。通過廣泛的比較老師就讀懂了什么叫做教材,他就能居高臨下,他就能游刃有余。

          第三,“目中有人”。什么叫做“目中有人”?心中有學生,教學是基于學生的教學,是為了學生成長的教學。基于學生的教學,為了學生成長的教學你就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生的情況設(shè)計我們的教學。實話實說,這個話好說,但是實際做的不理想。

          有一次我到上海市某重點中學去聽課,一個下午我連續(xù)聽了三節(jié)課。完了之后讓我評課。評課時我就不客氣的說了:三位老師在課堂上分別向孩子們提出了諸多問題,但是三位老師沒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哪怕一個問題,不讓學生提問題你怎么知道學生問題在哪里?你不知道學生的問題在哪里你怎么去基于學生的教學?

          我們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我們問學生你在課堂上是否經(jīng)常感受到跟老師有眼神的交流,答案是只有9%到11%的孩子有這種感覺,很多孩子根本就沒有感受到老師在課堂上跟他有眼神的交流,這就有問題了。

          第四,“心中有數(shù)”,“數(shù)”就是差異。每一個學校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班級的學生也是不一樣的,學生跟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不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我們的教學就很難進行,換句話說我們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第五,“手中有法”。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就要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

          (二)學生怎么評價課堂

          這里僅舉一個典型例子,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希望聽到三種聲音,第一種聲音:掌聲。什么意思?希望課堂上聽到來自老師或者同學深刻而精彩的見解,簡便而有效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讓我們孩子有所感悟。學生到了你的課堂聽了你半天課,然而一句精彩的話都沒聽到,一次可以,兩次可以,十次、二十次他就會很失望的。這個要求不過分的,我們在座的這么多老師、這么多校長,從外地趕到北京來,聽了這么多專家的課,沒有一句話能打動你,你也會感到很遺憾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有這樣一種期盼,有這樣一種要求其實非常好理解的。

          我聽小學的課、聽初中的課,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學生回答問題正確,初中生回答問題正確我們的老師就組織學生鼓掌,這個鼓掌是很有節(jié)奏感的。但是這是組織起來的,換句話說不是孩子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掌聲,這個掌聲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第二種聲音:笑聲,我們的孩子希望聽到生動而精彩的課,讓他產(chǎn)生興趣。我們的老師應該了解孩子們這樣一種期盼的心理,他希望聽到笑聲,希望聽到老師幽默的話語,讓這堂課充滿生機、充滿幽默、充滿歡聲笑語,這個要求不過分的。

          復旦大學有一次組織學生無記名投票,喜歡哪個教授的課,就把票投給這個教授。最后選出受學生歡迎的十大人氣教授,得票最多、排在第一位的是陸谷孫教授,很多人用過他的書,《英漢大辭典》的主編。有人問:“陸老師,您的課為什么讓孩子們這么喜歡?”陸老師想了一下說:“我每堂課一定要讓學生大笑三次?!?/p>

          這是有道理的,我們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從上午的第一節(jié)課開始到下午的最后一節(jié)課結(jié)束,我們的學生思維高度集中,這可能嗎?是不可能的。孩子要走神的,孩子要拋錨的,孩子要休息的,孩子要想心事的。換句話說,優(yōu)秀教師上課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意識的拿某一個同學開涮,或者拿自己開涮,把全班同學逗笑了,相當于把全班同學的大腦集體放松一下,然后重新回到課堂,大家神清氣爽。

          我喜歡開車,我也有專職駕駛員。如果連續(xù)開車2小時,我一定要停下來休息一下;如果是駕駛員連續(xù)開車2小時,我一定要提出來:“對不起,我要上洗手間。”也許我沒有這個需求,但是駕駛員休息一下,他去上一個洗手間,他去抽一根香煙,他去散一會兒步,他去喝會兒茶,他去洗把臉,他繃緊的神經(jīng)就放松了,然后重新回到駕駛座,神清氣爽。交通事故多半是連續(xù)駕車2小時以上發(fā)生,除了醉酒的以外。我們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問孩子們最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學生回答:最喜歡有幽默感的老師。

          第三種聲音:辯論聲。什么叫辯論聲?今天社會發(fā)展了,今天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不一樣了。我記得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老師上課講什么,我們就記什么,最后考試就考什么。但今天的孩子不一樣,個人的主體意識覺醒了,他希望說一點自己的看法,他甚至想說一點和你老師不一樣的觀點、和教材不一樣的觀點,他甚至想和老師辯論一番。這是他成長的標志,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班級的學生沒有這樣的孩子,我們倒要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有問題沒有,我們是不是壓抑了孩子。

          2008年上海市選了10個校長讓我?guī)ш牭矫绹又萑タ疾欤覀冏吡藥资畟€學校,同時我們還到了加州理工學院。2011年底英國泰晤士報一個權(quán)威大學排名機構(gòu)推出今年的全球大學排行榜,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學是加州理工學院,排名第二是哈佛大學,排名第三是斯坦福大學。我們到加州理工學院,參觀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室,這個心理實驗室原本是為美國軍方服務的,后來它也用于學校教學了,上課過程中學生頭上戴了一個像帽子不是帽子的東西,老師的電腦屏幕上點到誰,就能知道這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他的思維是空白的,他的思維是困頓的,他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他是非常想表達的,他的思維非常流暢的,馬上能看出來。經(jīng)過他們大樣本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什么時候?qū)W生思維最活躍?就是學生在辯論的時候,教學效率最高的時候是什么時候?就是孩子們跟老師進行辯論的時候。教學效率最高、學生最活躍的就是師生進行辯論的時候。各位校長想想看,當孩子和老師進行辯論的時候,孩子會把自己大腦的所有細胞全部激活,他要想方設(shè)法戰(zhàn)勝老師,所以他的思維是非常活躍,所以教學效率最高。我們很多有經(jīng)驗的老師上課過程當中有意識的、故意的賣一個破綻給學生,讓學生跟他進行辯論,這一辯論學生就充分激活起來了。

          我當校長的時候我仍然上課,從高一上到高三。為什么上課?我2003年擔任校長,我們?nèi)?7%的人無記名投票選我當校長,我們的上級主管部門讓我當校長,我的老校長馮恩洪讓我當校長,最后我當上校長的時候,我們區(qū)委副書記、區(qū)委組織部長找我談話,說:建平中學是全國著名學校,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學校管理上,至于課你就別上了。領(lǐng)導的話我姑且聽之,頻頻點頭,回到學校我仍然上課,我想上課我還是上課,我為什么上課?我想當校長上課其中有很多好處:

          第一,保持自己的職業(yè)敏感力。你說作為校長你要管一個學校,你要領(lǐng)導這所學校的課程改革、教育教學,很重要一點你知道教學嗎?你了解課程嗎?這個職業(yè)敏感力來自哪里?來自課堂,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我們知道當校長很煩,要去開不想開的會,要去和不想打交道的人打交道,要和那些不想談話的人談話,要和那些不想共進晚餐的人共進晚餐,活得很累的。我排遣自己煩惱的方式是什么?就是走進課堂,跟孩子們在一起非常開心、非常自由、非常愉快。我們當校長有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一大堆亂七八糟事情擺在你面前,你橫也不是豎也不是,把這些煩惱全部丟的一干二凈,走進課堂和孩子們盡情開心吧。

          (三)我怎么評價課堂

          我對課堂評價從三個緯度去考慮,第一是看目標,第二是看過程,第三是看結(jié)果。

          第一,看目標。

          看目標就是老師想干什么,這堂課他想干什么,這堂課的目標指向是什么,而且我們追問一下為什么有這樣的目標,目標確定的依據(jù)在哪里,老師確定這個目標,這個目標有根據(jù)嗎?根據(jù)在哪里,我們?nèi)プ穯栆幌隆?/p>

          根據(jù)在哪里?最重要的是來自學生,基于學生的教學,是來自學生的目標,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用紅筆把它標出來,其次再考慮教材,再其次考慮教師。第一位的是學生。目標為什么設(shè)立?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shè)立的。我們再追問一下,這樣教學是否符合學科特點?我們現(xiàn)在課程改革之后有些老師的課不對了,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這就成問題了。語文課不像語文課,數(shù)學課不是數(shù)學課了,這就不對了。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們給他下一個判斷,對還是不對。我們再追問一下,他這個目標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標準講三維目標,三維目標請注意不是機械對應,我們現(xiàn)在很多老師的教學目標就是三維目標,第一知識與能力,第二過程與方法,第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整體的系統(tǒng)的來把握的,我后面會提。在這個基礎(chǔ)上給他一個價值判斷,好還是不好。

          這是第一個問題,問完這些問題之后,我們來說說在教學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下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么?目標模糊,不知道想干什么。寫在教案上他第一、第二、第三清清楚楚,但呈現(xiàn)在課堂上是亂的,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今年我到了上海市最著名的一所中學之一,我去聽一個老師的課。這個老師是30來歲的一個女教師,氣質(zhì)非常好,而且她和學生的關(guān)系也非常好。這個老師大概事先跟孩子們說了,有一個專家要聽我的課,希望大家配合好。由于她和學生之間關(guān)系非常好,所以在課堂上我就發(fā)現(xiàn)學生是非常配合老師。我們聽的是高二的課,大家知道現(xiàn)在高一的學生上課都不舉手了,而這些高二學生上課時不斷舉手,孩子們不斷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始終沒有回答到點子上,老師不斷啟發(fā),孩子們不斷舉手,老師不斷啟發(fā),孩子們不斷舉手,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急得滿頭大汗,這個老師也是急得滿頭大汗,我在下面聽課我發(fā)現(xiàn)我的腦門也出汗了。下課以后我就不客氣的批評這個老師,我說:“對不起,你辜負了這幫孩子對你的這番愛,孩子們多么想幫你,孩子們多么想讓你在專家面前很有面子。但是你發(fā)現(xiàn)沒有,這堂課孩子們?yōu)槭裁词冀K回答不到要點上,因為他們始終不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學生不能明確你的目標,所以他不能跟你進行有效的配合,所以這堂課基本上等于無效?!?/p>

          目標模糊導致這堂課沒效果,目標模糊怎么辦?目標模糊也有辦法的:

          第一層級,成就的證明。什么叫成就?成就就是可以觀察的學生行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所以我們用外顯的行為動詞來表述。比如列出什么,給什么下定義,讓孩子們學會計算什么,讓孩子們演示什么。我們數(shù)理化老師經(jīng)常喜歡用這種方式,清清楚楚,但是我們的文科老師不善于用這種方式,當然跟學科之間有差異也有關(guān)系,但我個人覺得有些學科有些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借助這種方式,外顯的行為動詞,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讓孩子讀完這段文章用個表格形式寫出它的框架,可以看出學生是否把握文脈;比如讀完這段文章給核心概念下個定義,可以看出學生是否讀懂文章基本思想;比如讀完一段文章讓孩子仿照什么寫出什么來,或者讓孩子評述什么,這都是可以的,這就叫成就的證明。

          第二層級,行為條件。什么叫行為條件?就是把所需要的條件具體化,我這堂課解決什么問題?在前面第一層級的基礎(chǔ)上更加具體一點,借助什么完成什么。數(shù)理化老師經(jīng)常也用這種方式,但我們的文科老師用的比較少。

          第三層級,水平要求。這是大多數(shù)老師普遍忽略的。很多老師沒有水平概念,什么叫做水平要求?就是時間概念、數(shù)量概念、質(zhì)量概念。就是用多少時間完成多少事情完成的質(zhì)量如何,在前兩者的基礎(chǔ)之上更加具體化了,更加清晰一點。越具體越有效率;越模糊越?jīng)]有效率。

          我們很多老師沒有這個要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這堂課沒講完,下節(jié)課接著講,下節(jié)課沒講完,再下節(jié)課繼續(xù)講,講到最后怎么辦?講到最后往往是時間不夠,找校長要課。對不起,我們講不完你要給我增加課時。一般校長也會說一句話:我給你數(shù)學增加課時,那么英語、物理怎么辦?如果是英語老師找校長要課,校長會說:對不起,我給你英語增加課時其他課程怎么辦?所以一節(jié)課都不能增加。他從校長這里增加不到課時怎么辦?他就去搶自習課,我們很多負責任的老師就喜歡搶自習課。搶自習課是不對的,每周每一天都應該有一堂自習課讓孩子們自我消化,誰侵占自習課誰就是違反教學制度。后來老師想方設(shè)法跟音樂、美術(shù)、體育老師商量,你們的課跟高考沒關(guān)系給我上吧。

          沒有水平要求就沒有質(zhì)量,你看這個老師就有。一節(jié)外語課,這堂課講什么?講單詞,老師事先設(shè)定了一個水平要求的目標——學生對所學單詞的拼寫準確率要達到90%以上。有這個數(shù)量概念他就會調(diào)動一切因素來完成,這堂課就會有效,達不到90%起碼達到85%。再比方說,一個歷史老師定位一堂課的目標是:上完這堂課之后孩子們不看筆記,應該寫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五個主要原因,而且對每個原因進行評論性解釋,全部完成時間30分鐘。有時間概念,學生的時間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nèi)绻麤]有水平要求意味著什么,這堂課肯定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假如沒有時間要求沒有水平要求,課肯定是低效的。

          我再舉一個體育課的例子,現(xiàn)在的老教授、老領(lǐng)導、老專家經(jīng)常會反應這個情況,說現(xiàn)在的體育課真成問題,怎么成問題?體育課上完以后我的孫子連汗都不出,我的孫女連汗都不出,這是什么?這是表象,這是表面現(xiàn)象。為什么連汗都不出?說到底就是沒有水平要求。我去聽一堂體育課,這堂課干什么?教學目標似乎很明確,教孩子學投籃。課怎么上?上課先把孩子們集中在一起,先活動,然后講投籃的分解動作,第一、第二、第三分解動作,邊江邊做示范動作,然后找了幾個同學再示范幾下。接下來拿了一大筐籃球,讓學生拿著籃球投去吧。快到下課再把大家集中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這堂課結(jié)束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孩子投籃,但是請注意,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多少時間內(nèi)最后投中了幾個欄誰都不知道。沒有水平要求,教學目標就是不清晰的。

          我們看看這個體育老師就有,在一個平面上,學生要在三分鐘內(nèi)做15個兔子跳的動作,這就有時間概念。三分鐘內(nèi)15個兔子跳,它就有時間概念、數(shù)量概念,就有水平要求。但是請注意水平要求是有缺點的,不要以為水平要求是沒缺點的。我再說一句大話,所有的改革都是有問題的,只是我們今天有點不正常。你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你看看人民教育,你看看我們各個省的教育報刊雜志上介紹了多少辦學經(jīng)驗,沒有一個提到缺點錯誤的。但是實話實說,所有的課程改革都是有問題的,所有的教學改革都是有問題的,只是問題的大和小而已,只是利大和弊大而已。我們衡量一下,利大我就做,弊大我就不做,如此而已。

          剛才我們講了三個層級的目標,上述三種方式都叫行為目標,行為目標是有缺點的,行為目標的缺憾在哪里?行為目標的缺憾強調(diào)了行為的結(jié)果,但是沒有注意內(nèi)在的心理過程,老師可能注意到外在的行為變化,但可能會忽略了內(nèi)在的能力和情感變化。對此,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在強化教學效率的過程當中可以使用它,我們在彌補它的缺憾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方式?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應該把內(nèi)在的過程和外顯的行為結(jié)合起來,把這二者結(jié)合起來。心理學家認為,學術(shù)的實質(zhì)是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教育的真正目標不是具體的行為變化,而是內(nèi)在能力和情感的變化。這是心理學家說的,但我不完全認同,如果這句話要我說我會怎么說?我說教育的真正目標不但是具體行為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能力和情感的變化。換句話說我不排除行為的變化,我們教育也要追求行為的變化,我們教育更要追求內(nèi)在能力和情感的變化。所以我講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是很有效的方式。比如我們在考慮剛才上述三種方式的時候,能不能考慮一下這樣一些目標,讓孩子喜歡什么、熱愛什么、欣賞什么、尊重什么、創(chuàng)造什么。能不能把這些詞語考慮進去,我們既考慮了外在的行為變化,也考慮內(nèi)在的情感過程,這個是不是最好的方式?我認為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可能在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當中,那些行之有效的兼顧行為目標與情感目標的方式。每一個老師根據(jù)自己的學生情況進行有效的教學,就是有道理的。

          第二,看過程。

          先看教師的知識儲備。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有一次一個小學老師教《動物,人類的朋友》。講著講著這個老師就順便問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動物瀕臨滅絕嗎?”孩子們就開始說了,有的說大熊貓,有的說東北虎,有的說北極熊,有的說中華鱘,有的說揚子鱷。他是順便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就當真來回答了,但是老師自己沒搞清楚到底什么動物是瀕臨滅絕的,老師只好怎么辦?只好點頭,動作幅度很小,你幾乎看不清他是點頭還是搖頭,不管誰說他都點頭,想蒙混過關(guān),想敷衍過去。但是孩子開始爭論起來了,小學生很認真的,這一爭論就希望老師你給我們判斷到底誰對誰錯。這個老師靈機一動,我們很多老師都是這么靈機一動的。老師說:“同學們,你們下課以后到圖書館去查一查,你們上網(wǎng)去查一查。”想蒙混過關(guān),這是我們有些老師慣用的手法。哪知道有個孩子就較真了,把皇帝的新裝戳穿了,他站起來說:“大概老師你也不知道吧。剛才只有第一組說大熊貓是正確的,其余都是錯的。其他還有西伯利亞虎、亞洲黑熊、非洲犀牛、亞洲猩猩……”他一口氣說出了十多個物種。這個老師面部表情非常尷尬,原因在哪?知識儲備有問題啊。教師的知識面確實有限,但是上這堂課我就應該充分做好這堂課的相關(guān)知識儲備,否則你不要提這個問題。

          有一個年輕的中學歷史老師講到商鞅,突然靈機一動,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商鞅最后是怎么死的嗎?”孩子沒有回答,他自己回答:“我告訴你們商鞅最后是被車裂而死的?!苯又鴨枺骸巴瑢W們你們知道什么叫車裂嗎?”孩子又沒做聲,他就自己回答:“所謂車裂就是讓車軋死?!睙o知無畏!如果連車裂都不知道,你可以去翻翻詞典,了解清楚再到課堂上講。我們老師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我再舉個例子,我是上海市特級教師評委,上海市評選特級教師都要聽一堂課。上海市還有一個規(guī)定,凡在外省市已經(jīng)評上特級教師的人,到了上海要重新走一個程序,要認定一下,認定一下也要聽一堂課。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高三把關(guān)老師,語文教研組組長,我們?nèi)ヂ犓恼n,他已經(jīng)在外省市評上特級教師了,他要通過上海市的重新認定,他上的課是楊絳先生寫的《老王》,人教版和江蘇版把它放在初中當教材,上海把它放在高中當教材。這個老師怎么上?上課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分段,分完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完了就是歸納主題思想,歸納主題思想之后就是分析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誰?老王,為什么?標題就是老王。歸納老王的性格特點,老王怎么樣?勤勞、善良、樸實、樂于助人,全部寫在黑板上,清清楚楚,板書字寫的非常漂亮,整個黑板基本上寫滿了。課上到這里的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他預設(shè)的所有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完成了他怎么辦呢?看看離下課還有一段時間,于是靈機一動,同學們關(guān)于這篇課文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孩子開始七嘴八舌提問題了。有個孩子說到:文章的結(jié)尾說“像我這樣一個多吃多占的人,面對老王應該感到愧怍”,我不理解。老師一聽,估計自己也沒有很深刻的理解,于是靈機一動說:“同學們,剛才這個同學提的問題很有價值,我們討論討論。”這是我們老師慣用的手法,當他自己搞不清楚的時候叫同學們討論討論,這也未嘗不可,教學相長嘛。討論的過程當中有同學舉手了,因為我不能給老王以有效的幫助所以感到愧怍。老師一聽好像有道理,重復了剛才這個學生的觀點,然后把這個就作為標準答案了。這個時候提問題的同學舉手了,說:“老師我不同意。”

          課上到這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整個班上的所有同學眼睛閃了一下。我聽課不喜歡坐在后面,坐在后面看的是學生的后腦勺,我聽課喜歡坐在前面的兩個位置,這兩個位置可以看到所有孩子們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可以告訴你這堂課成功還是失敗。可以說前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實話實說孩子是沒勁的,無精打采的,原因在哪里?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太老套了,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主題思想等等。我發(fā)現(xiàn)當一個學生說出了和老師的所謂答案不一樣的時候,全班所有同學眼睛閃了一下。這個時候老師如果把這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好,抓住這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當,等于用力一扳,這堂課還能扳過來,還能成功。很可惜老師一看手表離下課的時候已經(jīng)很近了,提高嗓門,用義正詞嚴、不容分說、渾厚的男中音把這孩子壓下去了。

          下課以后我就問這孩子,這孩子分析得頭頭是道,進的很在理。我回過頭再問這個老師,這個老師講半天就是講不清楚,“王顧左右而言他”。我說:“對不起,三年以后你重新再來?!薄虾J性u選特級教師一般三年一次,教師連這篇文章都沒讀懂你怎么能走進課堂進行教學呢?知識儲備有問題。

          我們再看看課的開頭,今天有不少老師學了很多名家做派喜歡繞來繞去,不是開門見山。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位老師上《利息》一課,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情景導入課文,老師說:“過年了,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老師希望孩子說什么?說壓歲錢,結(jié)果孩子沒有一個說壓歲錢,大家說喜歡放鞭炮、走親戚,喜歡玩?zhèn)€痛快,就是不說壓歲錢。學生不說壓歲錢怎么辦?老師只好自己說了。然后老師又啟發(fā):“你們拿了壓歲錢會怎么辦呢?”老師希望的答案是什么?存進銀行,存進銀行就有利息,利息就是今天要講的課。但是我們的孩子說:交給媽媽,買學習用品,就是不說存進銀行。老師沒轍了,只好自己說了。你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意義嗎,毫無價值。

          你注意到?jīng)]有,如果你認真聽我們很多老師的課,開頭那個環(huán)節(jié)常常是無效的,三分鐘過去了、五分鐘過去了、八分鐘過去了還沒有切題,有效率嗎?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有個青年男老師借班上課,一上來就莫名其妙地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看我長的怎么樣?”教師說出這樣的話語,你說讓孩子們怎么回答你?說你長的帥,其實也帥;說你長得丑,其實也不丑陋。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老師的長相都是這樣的。孩子們無法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只好自己說了:“我很丑?!边@明顯是自我貶損。他說這句話不是目的,他是為了帶出下面一句話來,“但我很溫柔”。一個男老師怎么說出這么娘娘腔的話,讓人聽了渾身不是味道。他這句話還不是目的,他是為了引出下一句話來,下一句說 “希望同學們能夠在我溫柔的課堂上詩意地棲居”。聽完這句話我什么感覺?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類似這樣一種課堂開頭是在我們課堂教學當中所反對的。

          還有一位老師學了名家的課例,借班上課一上來就問:“同學們,你們猜猜我姓什么?”我心想:你姓什么跟這堂課教學沒有任何關(guān)系,你愛姓什么姓什么。

          開頭應該怎么做?開頭應該創(chuàng)設(shè)一個非常好的、和諧的環(huán)境。

          我舉個例子,一個大學教授怎么上課,第一次接觸一個新的班級,我們都知道老師第一次在這個班上課很難上的。老師第一次看到這些學生,學生第一次看到這個老師,雙方之間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緊張,所以第一堂課一般會上得很硬,像我們這個班上剛剛開頭我覺得很硬,我們很多校長連笑容都沒有。上得很硬,上得很澀,上得很不爽,這個老教授怎么上課?上課的鐘聲響了,走到講臺中間,老師說:上課。班長喊:起立。老師說:同學們好。學生們說:老師好。按照常規(guī)接下來老師應該喊請坐,說: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講《數(shù)學教育學》,今天我們講第一章第一節(jié)第一個大問題的第一個小問題的A點。我們大學教授多半是這么上課的。哪知道我們這個老師不是這樣的,上課的鈴聲響了,走到講臺中間,“上課。”“起立。”“同學們好!”“老師好!”接下來按照常規(guī)老師應該喊“請坐”,但是這個老師沒有喊請坐,而是用眼睛把所有同學全部掃描了一遍。老師說:“錯了,錯了,你們喊我喊錯了?!比嗤瑢W莫名其妙、面面相覷,老師說:“我,是你們老師的老師,你們應該喊我什么?”全班同學一起喊到:“師爺好?!币粋€“師爺好”,老師和學生因為第一次見面那種莫名其妙的緊張煙消云散了,一下子就進入那個非常和諧的場當中去了。老師覺得孩子挺可愛的,蠟燭式的一點就亮。孩子覺得這老師挺可愛的,老頑童一個。雙方之間就走的非常近了,情感非常近了,這個課就上的很輕松,很有味道。

          接下來我們想探討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教什么。我們過去講教教材,老師上課干什么,教書的,教什么書,就是教課本、教教材,教材有什么咱就說什么,教材怎么說咱就怎么教,后來就變成教參怎么說我們就怎么說,老師備課就是備教參,把教參的內(nèi)容轉(zhuǎn)變成教學的內(nèi)容,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就是市場上有很多教輔讀物,這個教輔讀物就是根據(jù)教參所進行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這樣一來我們老師想說什么,學生基本都知道,老師就尷尬了。

          我舉一個例子,我在上海帶了一個語文名師基地,我是這個基地的主持人,每一期我?guī)?5個學員,每一個學員都要上一堂課,而且我都要評課。有一個老師上《再別康橋》,徐志摩的一首詩歌,他設(shè)計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設(shè)計的,為什么叫康橋,為什么不叫劍橋,康橋就是劍橋,劍橋就是康橋,為什么標題不叫再別劍橋。課上完之后由我評課,我非常不客氣地說了:“我說你這個問題是無效問題,是無價值的問題,是偽問題?!蔽覀冞@個老師不太服氣,他這樣跟我說,他說:“程老師,這是教參上這么說的?!彼詾檫@句話就可以把我擋回去,哪知道他說的這句話把我惹急了,我就說了一句非常極端的話,當然我這句話可能也有錯誤,我說:“對不起,你知道什么叫教參嗎?所謂教參就是錯誤的集大成者?!蔽疫@句話是有錯的,首先聲明是有錯的,我用這樣一句極端的話語,實際上是想要告訴他對于教參,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我曾經(jīng)是上海市高中語文教材審查委員,我當然知道什么叫教材了,什么叫教材,所謂教材就是這個學科的各方勢力互相矛盾、互相斗爭最后妥協(xié)出來的結(jié)果,叫教材,教材有兩大特點:第一,規(guī)范;第二,平庸。大家都認同的往往也是把棱角全部磨掉的。那么什么叫教參,我也知道這個教參的編寫過程,假如我是主編的話,我召集一幫人,來編制所謂的教參,我把編寫教參的意義、目的、價值、原則,還有編寫體例、方式方法,以及最后交稿的時間,全部說清楚了。若干時間結(jié)束以后,我把教參的稿子拿過來,作為主編,我把教參審查一遍,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就交給審查機構(gòu)了,之后就交付印刷廠了。換句話說在一個具體內(nèi)容上有可能就是兩三個人的智慧,這兩三個人的智慧其犯錯誤的概率是很高的。比如出一張高考試卷,一般來講是6個專家,4個大學教授,2個中學特級教師,出題時間一個月,出完題目以后,再請這個學科的頂級的,或者非常著名的,該學科很有影響的,很有水平的大學教授,再請一個特級教師,兩個人來審查這個題目,審查完了以后修正,修正完了以后請當年的學生,二十幾個學生,叫試測生,考一遍,看看出來什么問題,然后再修正,這么多人反復修正,然后高考試卷定稿。高考之后公布出來,大家還是發(fā)現(xiàn)高考試卷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怎么能輕易的就相信教參呢?怎么能輕易地相信教材呢?教材也是會犯錯誤的,據(jù)《法制晚報》報道,張作霖第六子張學浚的兒子張閭實日前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中《中國近代史》教材中的照片并不是自己的祖父,其實是屬于另一位湖南督軍何海清。何海清的孫女何全美表示,自己看到后也一眼認出了教科書中標注著張作霖名字的照片其實是自己的祖父何海清。(見文匯讀書周報2013-2-1(3) )

          現(xiàn)在我們有些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舉措就是解放學生,為什么解放學生,因為發(fā)現(xiàn)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是把教參的東西搬到課堂上,而且搬的水平還不是很高,于是干脆規(guī)定:老師別講了,你們老師講的這點東西學生都知道,干脆讓學生自己來講。所以才出現(xiàn)改革的舉措。

          我們今天不講教教材,換一個概念,叫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人,用教材教學生。什么叫做用教材教人,不是教材有什么咱就教什么,而是學生需要什么我們才教什么;是針對學生的需求來進行教學的。不是根據(jù)教材的結(jié)構(gòu)來選擇教學的結(jié)構(gòu),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結(jié)構(gòu)、學生的行為規(guī)則來決定教學的結(jié)構(gòu)和規(guī)則的。這句話非常抽象,很難懂,我借用李海林老師話來概括,把它展開來大家就知道了。

          第一,什么是學生已經(jīng)懂的,學生已經(jīng)懂的作為教師你只需要檢查就可以了,我們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有毛病,什么毛病,孩子已經(jīng)知道了的東西,他還在喋喋不休、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地講個不停,學生已經(jīng)懂的,你只需要檢查就可以了。

          第二,什么是學生不懂的,但是請注意他看了教材自己可以搞懂一些東西的,學生的大腦不是一片空白,如果是一片空白你只要填充就可以了,學生不懂,但是看了教材自己可以搞懂一些內(nèi)容的,你就讓他看教材好了,看完以后讓他去概括,讓他去提煉,概括不到位你幫他,提煉不到位你幫他。

          第三,什么是學生不懂,看了教材也不懂,他需要合作學習才可以搞懂的,那你就組織討論和交流好了,實話實說,我們現(xiàn)在有些公開課的合作學習,純屬作秀,這個討論純屬多余的,它不是真討論,上課不到10分鐘,老師就說:“同學們,你們前后兩排4個同學討論討論?!庇懻摬坏?分鐘就解決了。這討論有價值嗎?純屬無效討論,另外所謂的小組討論,小組的成員構(gòu)成是有講究的,不是隨便前后兩排4個同學就可以討論討論的,小組的成員之間要差異最大化才有價值,才有團隊的價值。我舉一個例子說,我在建平中學擔任校長,選拔了3個副校長,我是教語文的,我提拔了3個副校長,一個是教數(shù)學的,一個是教物理的,一個是教生物的,為什么?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跟我不一樣,我們這個團隊組合起來才能效益最大化。如果跟我思維方式相同的,我想到了,他也想到了,我沒有想到他也沒有想到,你說我要他做副手干什么?小組的成員差異最大化,這樣組成的團隊所進行的討論才有價值。

          第四,什么是必須老師講的,學生不懂,看了教材也不懂,通過討論還不懂,這個時候老師該講了,這個時候老師再不講的話,你的良心何在,你說學習某某學校的經(jīng)驗,把課程還給學生。那我就追問一句:“你拿了國家的工資,按照我們老話講,你拿了國家的俸祿,你居然把課堂還給學生,你的良心何在?”該老師講的時候,你就要講。杜郎口中學把學生調(diào)動起來了,剛剛開始就是全部讓學生講,后來發(fā)現(xiàn)不對,老師還是需要講一段時間的。該你講的時候你必須講好,老師講解有三重境界,我后面會提到。

          第五,什么是老師講了也不懂,你別以為老師一講就懂了,老師講了也不懂,他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搞懂的,你就進行活動設(shè)計好了,你就讓孩子們實踐實踐、活動活動才能搞懂。

          我舉個例子,曾經(jīng)做了一個很極端的事情,我?guī)Я?00多師生,利用暑假從上海出發(fā),包一輛列車,第一站到西安,看兵馬俑、古城墻、大雁塔,孩子們立刻就能感受到厚重的漢唐文化。第二站到哪里,到敦煌,到嘉峪關(guān)、到玉門關(guān)、到陽關(guān),第三站到哪里,到吐魯番,到火焰山,第四站到哪里,到天山、天池,到烏魯木齊,這個動作估計是前無古人,也是后無來者的。我是語文老師,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肯定會講到唐詩宋詞,講到唐詩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提到邊塞詩,講到邊塞詩的時候,城市的孩子根本沒有感覺。孩子們到了陽關(guān),立刻就讀懂了什么叫“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孩子到了玉門關(guān),立刻就讀懂了什么叫“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面對著茫茫戈壁,他一下就讀懂了詩句的含義,所以特定的學習內(nèi)容和特定的方式是相伴而行的。

          我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體育老師教孩子學游泳,你在教室里講游泳的理論、講浮水的知識、講滑水的動作,但你就是不讓孩子下水,你說孩子會游泳嗎,孩子永遠學不會,你只有把孩子丟到水里去,孩子才能學會游泳,他需要實踐才能掌握。

          什么叫做把課堂還給學生,什么時候該還,什么時候不該還,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還,它是有講究的,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解決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太容易了,什么時候該還呢,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還,都需要我們?nèi)ニ伎?,所以根?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做出安排的。

          老師的語言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想的清楚,說的明白,實話實說,如果連這一步都達不到的話,是不適合于當老師。我現(xiàn)在主要工作干什么,就是培訓老師,后來我發(fā)現(xiàn)老師不是都能培訓得出來的,原因在哪里呢?有些老師連基本的條件都不具備的話,你怎么能夠培訓得出來?;緱l件是什么?第一你得想的清楚,第二你得說的明白。這是當老師的最基本要求,讓學生聽的懂而且能說得出來。我在建平中學擔任校長的時候,我們招聘教師,現(xiàn)在復旦大學的、上海交通大學的、同濟大學的一些學生,都會跑到建平中學來應聘,包括碩士、包括博士,如果是招聘數(shù)學老師,就請數(shù)學特級教師給他出幾道題目,做2小時,如果題目都做不出來,說明他是想不清楚,那就是不適合當老師的;如果做出來了,請他走到班上去,對著學生講清楚,如果你講不清楚,對不起,我也不要你。比如說陳景潤,陳景潤大學畢業(yè)以后,他分到北京最好的高中,北京四中,這是北京最好的高中,也是全國最好的高中,陳景潤是解題高手,什么題目到他手上很快就做出來了,說明他想得清楚,但是面對北京四中這么好的學生,他講完了之后居然沒有一個學生聽得懂,換句話說他就是說不清楚,他是不適合于當中學老師,后來他就到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去了,不妨礙他成為數(shù)學家。

          第二境界,老師的話語,聲情并茂、傳神動聽,讓學生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我們今天講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到最后我們老師不會說話了,我們老師的話語不能夠把孩子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我們老師的話語不能夠讓孩子激動,這就有問題了。這第二境界還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

          第三境界,老師講的話很少,寥寥數(shù)語,但是包含了無窮的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老師三言兩語卻打開了孩子們一扇扇思維的窗戶、想象的窗戶,讓孩子們盡情地思考、充分去想象,思也無涯,這是最高境界。

          我們很多老師找不到自己新的生長點,今天這里有很些云南的校長,云南我是去過的,也到了幾個學校,比如云南蒙自,過橋米線的故鄉(xiāng),一個副校長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聽完我的評課之后,他說:“程校長你能不能聽聽我的課,我過去也是云南省教學大獎賽的一等獎獲得者,這幾年下來以后,我都不知道我的課到底要從哪里發(fā)展了,我到底如何提升,沒有思路了?!边@個副校長還是很有上進心的,于是他提出來請我聽聽他的課,幫他診斷診斷,幫他去找一找新的生長點,找找今后努力的方向。其實我們老師課堂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還存在著很多的空間。

          下面說說要關(guān)注教學策略的選擇,老師怎么做,老師做的怎么樣。關(guān)于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現(xiàn)在都在談什么啟發(fā)式,所謂的啟發(fā)式,我們有很多老師就把它理解成為問答式,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老師不斷的提問題,學生不斷的回答,這就是啟發(fā)式。姑且承認這個啟發(fā)式,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這里頭有毛病。問題之一,叫做機械問答。我曾經(jīng)聽了一堂課也很極端,這一堂課聽下來,老師的問題一共117個,一堂課有117個問題,絕大部分是無效問題,一個問題拋出來,他要讓孩子們思而得知,如果孩子們不加思索異口同聲都能回答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我們老師設(shè)置的問題,一定要適度超越當下學生的水平,適度超越。

          問題之二是什么,單一模式。單一模式就是老師提問題讓孩子一起來回答,眾聲回答,這個眾聲回答就會帶來什么問題,濫用充數(shù),大合唱就導致濫竽充數(shù),濫竽充數(shù)的最后結(jié)果是什么,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遮蔽掉了,你都不知道學生問題在哪里,所以我建議各位校長,你們?nèi)绻犝n,千萬不要坐在后面,如果有可能你就坐在前面,你去看孩子的嘴巴就知道了,我剛才說第一個看孩子的眼神,第二個看什么,看孩子的嘴形,孩子有些嘴巴雖然張著,但是聲音很輕,他說錯了老師都沒有聽到,有些孩子雖然嘴巴張了,但是沒有吐出詞來。這就把問題全部給遮掉了。還可以是什么,還可以是獨唱,為什么不能讓孩子獨唱,獨唱可以把問題暴露出來。

          問題之三就是“即問即答”,什么叫做“即問即答”?老師這邊提出問題,立刻就叫學生回答,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學生可以回答,但是請注意,如果學生立刻就能回答,說明什么,說明你的問題沒有價值,說明你的問題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所以是沒有價值,他已經(jīng)會了。第二種可能,學生回答不了,回答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你不給他思考的時間,你說他怎么能回答,所以為什么我們的老師不能夠讓孩子閉上眼睛想一想呢。所以我們在座的校長我建議大家,如果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還是希望我們的老師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機會,給孩子一點思考的空間,不要盲目的追求熱鬧。

          關(guān)注思維方式。什么叫思維方式,我去聽物理課,一般來講,很多數(shù)理化老師都是這么上課的,先講定義,先講定理,先講公式,之后,老師帶著學生解例題,解完例題以后再去做作業(yè)。公式定理是什么?公式定義定理就是一般規(guī)律,具體題目是什么?是個別現(xiàn)象。由一般到個別,就是演繹法。演繹法可不可以?當然是可以的,演繹法有沒有問題?當然是有問題的。問題在哪里?如果你永遠是用演繹法進行教學就會帶來一個新的毛病——高分低能。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個所謂的公式,然后才能去解決一個與此相關(guān)具體的問題,換句話說學生永遠不會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它。芬蘭有一個數(shù)學教育家,他說:什么叫數(shù)學教育?他說在數(shù)學公式、數(shù)學定理和生活現(xiàn)象之間,有一條鴻溝,數(shù)學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這個鴻溝填平。把生活現(xiàn)象和公式定理之間的鴻溝填平,這就是數(shù)學教育應該做的事情,但是我們?nèi)绻冀K采用演繹方式的話,這個鴻溝不但沒有填平,而且在不斷的擴大。

          我聽過另一個數(shù)學老師采取歸納法進行教學,他從生活中的一個現(xiàn)象出發(fā),然后讓學生去歸納出一般的定義,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解,然后再對照書本的定義,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然后再給學生許多練習題,讓孩子自己去判別,由一般再回到個別,我覺得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提倡。讓孩子面對生活,讓孩子面對現(xiàn)象,而不是直接面對公式。

          關(guān)注課堂的開放度,比如數(shù)學老師問一句,還可以怎么計算,用方程怎么計算,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小學數(shù)學,99×2換一種方式可不可以?完全可以,100×2-2就等于99×2。過去我們是不太關(guān)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今天我們的課程改革強調(diào)要關(guān)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過去我們說“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學生看來看去就看教科書;今天我們講,“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我們看一個英語老師上課,老師正在板書,一個學生用筆在桌上敲打起來,老師聽到以后,說了一句很幽默的話,英語課是不需要伴奏的。敲擊聲就悄然隱去,孩子們也笑了,這個搗蛋的孩子做了一個鬼臉,做了一個鬼臉這個動作恰好被老師捕捉到了,老師馬上邊模仿邊說了一句話:Make a face,這就是做鬼臉。孩子們無意之間學到了一個新的英語單詞,一個詞匯,換句話說,這個老師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

          關(guān)注旁例和反例,有一個理論叫做變異理論,什么叫做變異理論,你要正確認識事物的關(guān)鍵屬性,你就要通過對包含該關(guān)鍵屬性的變異形式的理解,達到對該屬性的理解,就是還要了解它不一樣的地方,變化的地方,相反的東西,要關(guān)注旁例或者是反例,把這個變異形式加以對比,你就達到了對于關(guān)鍵屬性的辨析。我們有一些老教師這方面做的很好,我們有一些年輕教師這方面做的不好。老師講了一道例題,給學生們提供一個配套的跟這個題目完全相似的題目,孩子們也會做了,這樣就認為孩子懂了,真懂了嗎?你稍微變一變,孩子就不懂了;你稍微變一變,孩子就不會了。換句話說你沒有讓他了解旁例,你沒有讓他了解反例,只有了解旁例或者了解反例,在這種情況下,他才真正搞懂了。所以我們在聽課的過程當中,你觀察老師他是不是只涉及了一個方面的正相關(guān)的例子,而沒有讓孩子們讀懂什么叫做旁例,什么叫做反例,他就沒有真正教會學生,沒有真正教會學生這堂課就是無效的課堂,沒有效率的課堂。變異理論證明,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是同時具備共同性,同時具備差異性,既要有相同的,還要有相反的,還要有差異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很多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為什么課上的好,為什么學生學習效率高,原因就在這里,他給的不是一個方面的東西,他是多方面,他是立體的,是全面的東西給學生。

          第三,看效果。

          老師教的怎么樣,我們得看看學生學的怎么樣。從認知的角度講,前面我們提到了崔教授講的所謂增值,意義值、方法值、數(shù)量值,就是說原來不知道什么,今天知道了什么,原來不會什么,我聽了你這堂課以后會了什么。從情感的角度講,原來不喜歡什么,現(xiàn)在喜歡什么了,這就是這堂課的成效,我們看效果要關(guān)注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關(guān)注學生是否全員參與,我們有的老師課堂,出現(xiàn)3個同學睡覺了,他沒看見一樣,10個同學睡覺了,他跟不知道一樣,這肯定是有問題的。要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聽課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位置,你可以看到孩子的眼睛,情緒狀態(tài)什么樣,他有興趣還是沒興趣,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你要關(guān)注他的交往狀態(tài),什么叫做課堂,課堂最本質(zhì)的特點,我前面講了,就是老師和學生當下的對話,這就是交往,這個對話的質(zhì)量如何,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東西,這就是交往狀態(tài),對話的質(zhì)量就是交往狀態(tài)如何。

          課堂教學的效度我們可以從眼面前這堂課來講,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評價。第一,教學目標達成度怎么樣,教學目標達成度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高,為什么老要補課,補課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老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所以他要補課。第二,學生參與度怎么樣,學生的情緒是否非常積極、非常投入。第三,學生學習是幸福度如何,學生上你這堂課是否非常高興,非常開心,愉悅、快樂、健康,這堂課就是好課。

          我們評價這堂課還可以從長時間的角度來考慮它,長期效果來講,用“三化”來說,這“三化”是我杜撰的,沒有必要去當真,我所表達的意思是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我們應該整體關(guān)照,我想表達的是三維目標要系統(tǒng)的關(guān)照、系統(tǒng)的看,而不要簡單的機械化對應,我前面說的專家的看法,腦中有綱有課程標準就是系統(tǒng)的看。但是就某一堂課而言,其實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借一斑窺全豹,管中窺豹,也可以推知整體情況,比如數(shù)理化老師起碼有一個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態(tài)度,我們就追問一句什么叫做科學,科學有兩大特點,第一可證實,第二可證偽,所謂的科學態(tài)度,起碼有實事求是和批判精神,這兩種意思都必須存在,但是你這堂課聽下來以后,你發(fā)現(xiàn)什么,這個老師在這一堂課當中,都沒有讓學生哪怕提出一個問題,哪怕讓孩子質(zhì)疑一次。都不讓學生質(zhì)疑一次,你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批判精神?你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態(tài)度?這就是借一斑窺全豹。這堂課連學生提問的機會都沒有,學生怎么學會提問,學問學問學會提問,所以我們可以管中窺豹。

          我再舉一堂物理課為例,這堂物理課學生在學習之前、之中、之后沒有任何錯誤,這一堂課上完以后學生沒犯一個錯誤;學生沒有任何不解,全部理解了,整堂課老師講的全懂了;學生沒有任何不會,全會了;學生沒有任何問題,全掌握了。評課的時候我就說,這堂課學生沒有任何失誤、沒有任何不解、沒有任何不會、沒有任何問題,不是這堂課效率最高,而恰恰是這堂課最大的問題。我說如果不看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基本可以判斷這堂課教學目標定位有問題,老師教的孩子都是會的,所以目標過易。看了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發(fā)現(xiàn)不是目標的問題,而是這個老師課堂上的原因。什么原因,教師拋出問題之后,又不斷的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解釋再解釋,所有解釋都包含了答案,所以孩子們根本就不需要思考就會了,所以孩子就沒有犯任何錯誤。我們的老師給了諸多解釋,好比是給了很多拐杖,好比是給了很多支架,但我們的老師唯獨沒有給學生方法,我們老師始終是牽著孩子鼻子走的。試問今后沒有拐杖,學生還會走嗎?你始終不斷的解釋不斷的解釋,再傻的孩子也會了。你就是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你就是不給孩子如何思考的方法,那就有問題了。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但是知識學習的過程,而且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激情和智慧綜合生存的過程,所以需要我們進行精心設(shè)計,包括知識,包括生命成長,包括激情和智慧。

          二、教學方案的設(shè)計和教學過程的管理

          (一)教學方案的設(shè)計

          以國家課程的教學方案設(shè)計為例,必修課為例,這是最基礎(chǔ)的,基礎(chǔ)性課程;是最主要的,是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所在,所有的校長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問題也是最多的,我不知道各位校長你們聽過幾次課,一個學期能聽幾堂課,如果你聽課,認真聽下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老師課堂上問題最多的就是必修課,因為它任務最重,因為它課時最多,犯錯誤的概率也最大。而且當下可能會最容易被校長忽略,原因在哪里,今天我們講特色化辦學,講個性化辦學,講學校文化,好像跟它沒有關(guān)系,和特色沒關(guān),和亮點沒關(guān),基礎(chǔ)課大家都上的。

          教學過程有四種取向。第一種叫得過且過,這是混日子的,明顯不對,后面三種取向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忠實的取向、調(diào)適的取向、創(chuàng)生的取向,這三種情況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對待。得過且過是明顯錯的,我們所有的學校都會有這樣的人,橡皮毛病,沒感覺,工作效率低下,充滿職業(yè)倦怠,對未來沒有想法,迷茫的很,有工作壓力,有生活壓力,但是不知道如何疏泄,學校的任何激勵措施好像都沒感應、沒感覺,我們要警惕這樣的人,不能蔓延開來,如果這種現(xiàn)象蔓延開來就成問題了。

          正確的取向是什么,第一,面對課程標準必須忠實。我前面說到了,我們老師站在教室里代表誰?代表共和國。你在執(zhí)行什么?國家意志。國家意志在哪里?在課程標準上面。所以課程標準就是共和國認為這個年齡段學生在這個學科上的學習要達到的最低水準要求,換句話說,除了弱智兒童,除了殘疾兒童,一般學生都應該達到的最低水準要求,你只能忠實它,你只能高于它,你不能低于它。

          第二,在教學和教材的使用上,應該采取調(diào)適的取向。什么叫調(diào)適,調(diào)整適合于我們本校的情況,這個大家很好理解,任何教材都有先天不足,什么先天不足?就是不可能普遍滿足于所有類型學校的需求。比如我們在這里有大連的,大連最好的高中如果滿意了,可能最差的高中就覺得太難了;如果最差的高中滿意了,那可能最好的高中就不滿意,因為太容易了。法國有一個說法,法國的老師說我們是不用教科書的,用教科書的老師都是很懶的教師,他們都是自己編講義的。因為每一個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怎么能用統(tǒng)一的教科書呢?中國的奇怪之處就在這里,統(tǒng)一的教科書,不但中小學有統(tǒng)一的教科書,大學都有統(tǒng)一教科書,更加莫名其妙了。

          第三,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上要采取創(chuàng)生取向,創(chuàng)造生成。而不要用一種模式進行教學,我經(jīng)常講模式是一柄雙刃劍,我們很喜歡教學模式,它在幫助我們建立教學規(guī)范的同時,同時在壓抑著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束縛著老師和束縛著孩子。教學模式有兩個作用,第一它可以幫你建立規(guī)范,我的觀點:在沒有規(guī)范的時候你可以用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幫助我們的老師建立基本的教學規(guī)范;但是當老師已經(jīng)掌握了教學規(guī)范的時候,你必須超越規(guī)范,問題發(fā)生轉(zhuǎn)變了。

          我們學校教學方案設(shè)計的依據(jù)在哪里,依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這很好理解。你根據(jù)本校的情況,設(shè)計什么?第一,內(nèi)容的確定。到底教什么,關(guān)鍵在哪里?在度的把握上,最難的地方就是度,如高中的省重點,上海叫市重點、北京叫市重點,省重點然后下面還有區(qū)重點,區(qū)重點下面還有縣重點,還有普通高中,這之間能一樣嗎,如果一樣,肯定錯了,教材有這個知識,但是學多長,學多寬,學多深,長度寬度深度都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問題。第二,組織的模式。學生如何組織,是同一個層次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就是我們建平中學搞的分層次教學,還是異層雜糅,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上課,叫統(tǒng)一均編。兩種方式各有其長,各有其短,關(guān)鍵看你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建平中學發(fā)現(xiàn)分層次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所以我們采取分層次教學。

          教學方式到底是傳授式好,還是訓練式好,還是研究式好,這些都是我們教學方案設(shè)計必須把握的內(nèi)容,我們在座的或許當了10年的老師、20年的老師、30年的老師,我們當了十幾年的學生,我們有共同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我們請大家用一句話來表述一下什么叫做學習,什么叫做教學,你就知道問題在哪里了。什么叫學習,認知主義告訴我們,學習就是知識的獲得,培根就是講求知;那么教學是干什么,知識的傳遞,老師說的好聽一點就是二傳手,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二販子,我把知識傳遞給你,我的教學結(jié)束了。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對了,我們不但要傳遞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能力,所以第二種主義出來叫行為主義,學習是什么,學習就是刺激反應,不斷的刺激反應,就是反應的強化,那么教學就是操練,我們數(shù)理化老師最喜歡操練,我們語文老師也學會操練,我們英語老師也跟著操練,操練操練再操練,后來發(fā)現(xiàn)不對。第三種主義出來了,叫建構(gòu)主義,學習是什么,知識的建構(gòu),教學干什么,教學就是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孩子來建構(gòu),這三種主義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請注意,如果你拿一種主義覆蓋整個教學過程,肯定錯,我們中小學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最喜歡兩種主義——認知主義、行為主義,我們的大學教授最喜歡跟我們中學老師講建構(gòu)主義,但實際上我們大學文科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基本上是第一種主義,認知主義。用一種主義覆蓋整個教學過程肯定錯了,你說教學都是傳遞知識,錯了;你說教學都是操練肯定也錯了;你說教學都是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幫助孩子建構(gòu),同樣也錯了,你根本連教學任務都完不成。正確的說法是什么,教學有時候是知識的傳遞,教學有時候是操練,教學有時候是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幫助孩子建構(gòu)。問題關(guān)鍵在哪里,就在于什么時候是傳遞知識,什么時候是操練,什么時候是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建構(gòu)。我們的教學方案當中應該把這些問題解決。

          我在建平中學擔任校長的時候,教師培訓干什么,就是把這些問題解決,什么問題,第一個,表現(xiàn)出來是一張學校課程表,請注意,這個課程表不是簡單的什么老師到什么班級上什么課,它至少包括以下內(nèi)容,第一,學什么,學的課程內(nèi)容是什么;第二,學到什么程度,我們這個學校,我們班級應該學到什么程度,深度、廣度、長度到底怎么樣;第三,需要多少時間,需要怎么樣的空間,我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物理老師不愿意上物理實驗課,現(xiàn)在物理老師就在教室里上物理課,你說有問題嗎?肯定有問題的,化學老師不愿意去搞瓶瓶罐罐的實驗,就在教室里上化學課,你說能把化學課上好嗎?特定的內(nèi)容需要特定的空間相配的,我們用什么方式學習,是傳授式,是訓練式,還是研究式,什么東西用什么方式學習是最有效的方式,這要考慮;第五個問題,學生怎么樣組合,組織教學的策略;第六個問題,如何評教、如何評學,課程評價到底怎么評。

          我們每一個學期開學之前都有教師培訓,教學培訓干什么,就是把這些問題解決,教學方案設(shè)計絕對不是一個校長的事情,也絕對不是一個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的事情,也絕對不是一個教務主任的事情,而是全校老師共同的事情,問題是校長要組織大家把這個事情完成,教師培訓一定要告別單純的聽報告的方式,聽報告不解決問題的。聽報告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說到底就要解決你干的工作的問題,老師是在行為當中發(fā)生改變的,你不要以為老師聽報告改變。如果老師永遠不改,永遠不變,永遠不動,老師永遠提高不了。

          如何評教,我建議大家一定要把學生的因素擺進去,我們當然應該聽校長的、聽教務主任的,應該聽教研組長的,應該聽教研員的,但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聽學生的,我就問一句,在座的校長,你們一個學期能開幾次學生座談會,我不知道在座的校長一個學期了解教學情況的座談會開過一次沒有,我建議你只要開一次就可以了,你開一次意味著什么,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就要開三次,你重視了,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肯定要重視,那么教務主任就要開五次。那么學生的實際情況都能夠了解到了,學生對課堂的認識,學生對課堂的反應,學生對教學當中的問題全部給你暴露出來,你都不去開座談會你怎么知道學生的問題在哪里,你怎么知道學生的要求在哪里,你怎么知道學生的企盼在哪里,所以教學管理,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學過程管理

          我們學校教育的管理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管理資源的有限性,人財物,時間、空間、信息,就這么點東西,但是提高教育的效益卻是無限的,這就矛盾了。我在各地做報告的時候,有些學校的老師、校長就說,你是上海市,你是建平中學,我們這個學校老師不行,什么也不行,錢也沒錢,人也沒人。我說任何學校都是這樣的,都是資源的有限,提高效益的無限要求,這個矛盾有辦法解決,這是我們教育管理的邏輯起點,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特征,教育工作是長周期、遲效益,我們做一點改革,我們做一點改變,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產(chǎn)生效益,比如說我們建平中學改革,不是當時馬上就產(chǎn)生特級教師的,那是過了好幾年慢慢成長的,到了2009年水到渠成,我們2009年之前是1個,每次評選有1個老師評上特級教師,到了2009年井噴了,4個人同時評上特級教師,他是一個慢周期,不是說立竿見影,馬上產(chǎn)生變化的。

          管理是干什么,就是對于現(xiàn)有的人,現(xiàn)有的資源,進行整體的運籌,進行整體的優(yōu)化組合。我就這幾個人,但怎么排兵布陣是我校長的事情,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這就是校長應該做的事情。人盡其才,關(guān)鍵在搭配。要達到1+1大于2的效應,提升學校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你就這幾個人,你就這幾條槍,你就這點錢,你就這么點環(huán)境,你也沒有什么別的東西,但是你組合權(quán)有的,組合的權(quán)利在你校長手上。

          學校教學過程管理,第一個要有詳細的計劃,課程實施的計劃在哪里,我們開學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構(gòu)這個計劃,而且落到非常具體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建平中學實行的是ISO9001質(zhì)量管理體系,具體到什么程度,每一個月干什么,每一個禮拜干什么,每一件重大的事情在什么時間做,誰來做,按照什么標準做,誰來評估,都有非常清晰的標準,這個標準出來之后,開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兩個聽證會,一個就是教代會代表的聽證會,就是老師要認可,聽證會老師覺得你這個計劃有問題,有什么不合實際,有什么需要改變,有什么需要補充的,他會提出意見。第二個聽證會就是學生代表聽證會,學生說我還需要什么東西,我不希望什么東西,他也會提。這樣這個計劃非常符合老師學生的訴求,把這個東西定好了之后,目標分解到各個處室,我們有一張非常大的表格,大家一目了然,這個事誰來做,什么時間完成,然后老師們各司其責。

          但是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任何好的計劃都有毛病,任何預先設(shè)計好的計劃可能都會出現(xiàn)新的變化,所以這需要溝通,需要改進,需要傾聽,校長需要傾聽。建平中學有兩個舉措,第一個聽老師的,我們有一個教育沙龍,聽老師的,每個月的最后一個禮拜的禮拜四的晚上,我們事先發(fā)布話題,老師感興趣的自愿留下來,我們最多一次六十幾人,最少的一次十幾個人,圍繞一個話題大家談建設(shè)性的意見,老師有個特點,天生愛說話,你讓他說好了,老師愛說話你就聽他,你把有道理的意見吸收進來,然后放到工作計劃當中去,當他的想法變成行政命令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老師非常認同。我們也聽學生的,一個禮拜聽一次,我們一個禮拜有一個班級學生輪流值周,負責管理學校日常情況,他們把問題暴露出來,星期五上午行政例會,第一個事情,第一個節(jié)目就是我們值周班的班長和團支部書記匯報本周的情況,我們立刻加以改正。最后有一個合理的考核評價。

          什么叫做管理,管理就是讓人做事,什么叫做管理的科學性,科學性就是讓人高效的做事。所以計劃一定要具體、一定要細致、一定要明確,所以我們實施ISO9001,不要做那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什么叫做管理的藝術(shù)性,管理的藝術(shù)性就是讓人愉快的做事,這也是不容易的,愉快的做事,我前面講了,為什么要聽證會,計劃建立之初要聽證會,聽證他就認同了,計劃執(zhí)行的過程當中,為什么要有教育沙龍,為什么要聽取老師的意見,就是要讓老師認同,只要認同,他就會愉快的去做事,既要科學又要藝術(shù)。

          教學過程有五個環(huán)節(jié),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包括:備課、上課、作業(yè)練習、反饋輔導、測試評價,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現(xiàn)象、不科學的現(xiàn)象。

          五個環(huán)節(jié)太多了,我只說“考試”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所有的學校都要測試,我們首先搞清楚測試之前為什么測試,針對什么測試。一定是針對我們的教學進程,針對學生的學情來進行測試的,而不是隨便考試,我們一些負責人特別喜歡考試,比如教務主任非常喜歡考試,我們的教研組長非常喜歡考試,我們的年級組長非常喜歡考試,他們總是提要求:校長我們要模擬考試。講了多了我就煩了,我在教工大會上,當著全校教工的面,我說你們都喜歡考試,我想說一句話,估計你們沒有聽過的,英國有一個教育諺語這么說,不斷的給豬秤體重,是無助于豬增加重量的。你反復給他秤體重,有什么意思,他一共只有這么點重量,你今天模擬明天模擬,他就這點重量。問題的關(guān)鍵就是發(fā)現(xiàn)他的問題幫助他解決問題,所以我反對兩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聯(lián)考,我不知道你們云南和大連的情況是什么樣,我們上海有這種情況,喜歡5校聯(lián)考、10校聯(lián)考、8校聯(lián)考,這個我是反對的,你偶爾參加一次倒也罷了,你反復去參加就有問題,5校聯(lián)考、8校聯(lián)考、10校聯(lián)考,他們絕對不會針對你的學校的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命題的,絕對不會針對你的教學情況來命題的,是針對他們學校的情況命題的,誰命題就針對誰的情況來命題的,這是我反對的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盲目的迷信所謂名校的試卷,比如曲靖,曲靖一中是最好的,曲靖一中我去過多次,我們很多學校就會跟好學校攀親,你這次期中考試,你這次模擬考試試卷,讓我們學校也同時用一下吧,我說:對不起,你傻不傻,我說我們學校的試卷一定是針對我們學生的情況來命題的,絕不會針對你們學校的學來命題的,這個試卷我可以在第一時間給你,但是請注意,你一定要加以改造。 

          第二,我們測試的具體目標是什么,要進行知識分解、能力分解,測試的重點是什么,分數(shù)的布局怎么樣,誰來命題,學校老師喜歡拿來主義,現(xiàn)在試題很多,隨便扯一張過來就來考試了,我反對拿來主義,我說一定要我們老師自己命題,最好是一個人命題,為什么一個人命題,學會命題也是我們老師的基本功。如何討論,先看題再論題,我反對一種輕描淡寫的,我認為應該狂轟濫炸式地討論試題,把問題全部兜出來。如果我在高三,語文第一次模擬考試的試卷,肯定是我命題,我命完題以后,讓我們所有的老師一起來狂轟濫炸。下一個老師命題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狂轟濫炸,有時候徹底把試卷顛覆,重新再來,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成長起來,上好課還要命好題。誰來審題、誰來校對,審題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基本原則起碼包括幾條,這道題有針對性嗎,這道題目標清晰嗎,這道題題目科學嗎,比例協(xié)調(diào)、答案正確嗎,答案是不是唯一的,我們有些答案根本就不是唯一的。題目符合當下要求,符合明天的發(fā)展趨勢嗎,題目有新意,題目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嗎。我們的一張試卷應該有兩個人的名字,第一命題人是誰,第二審題人是誰,責任自負、文責自負、題責自負,一定要建立一個非常標準的科學的規(guī)范。

          題目的科學性,我們就舉一個例子說,一個老師問學生: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xiāng)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xiāng),于是吟起了一首詩,這首詩是什么?孩子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老師說:錯。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不荒誕嗎?可以是明月何時照我還,也可以是低頭思故鄉(xiāng),也可以是其他的東西,這個出題者就摳著春天,一定要春天的夜晚,有必要嗎,這就荒誕了,題目不科學,標準答案不標準了。

          測試的進程,我們組織測試必須真實的驗證,這大家都非常理解。這里介紹幾種考試方法,考試并不是只有一種模式,還可以有別的模式。第一種,分項考試,綜合評價。比如語文,把他分成說話閱讀、背誦、寫作,考試時間短,難點分散,有利于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然后再進行綜合評價。第二種考砸了再考,考到優(yōu)秀為止。為什么只能考一次,能不能讓孩子選擇性的考試,我不滿意這個成績,我繼續(xù)考,一直考到優(yōu)秀為止,把最好的一次考試成績記錄在他的檔案袋中,這是鼓勵孩子成長的很好的方式。這樣一來,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追著老師要求考試,你通過考試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第三,挑選考試,考出水平來。我們考試試卷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根據(jù)學生自己的需求,可以考出不同的水準來,有選擇,就有責任。第四,開卷考試,考出能力來。開卷考試,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學生可以調(diào)動自己的學習資源,開卷考試也是一種學習的新嘗試、新方式。第五,學生出卷,老師來監(jiān)考。學生出的試卷大家來考試,我也干過,我教高三的時候,經(jīng)常這樣,一種方式是選擇幾個同學的試題拼成一個試卷,一種方式是把全班同學的試卷組合成一張試卷,然后老師來監(jiān)考,孩子出題的過程,就是他重新梳理總結(jié)知識的過程。第六,分組考試,研究試卷。可以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讓他們做不同的題目,我們有小組合作式學習,也可以小組合作式考試。第七,合格考試,不排名次。大家都是按照合格標準,只要合格就可以了,不需要排名次,為什么每次考試都要排名次?第八,等級考試,逐步達標。分成等級,一級一級往上排,給孩子一個上升的機會和空間。第九,競爭考試,激發(fā)興趣??荚嚳梢宰兂筛傎?,設(shè)優(yōu)秀獎等等。第十,保密考試,面批試卷。針對個別心理壓力過大的學生個別化考試,考試之后我當面跟他談,不需要面向大家的,減輕他的壓力,效果很好的。所以考試不只是一種方式,考試永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測試之后很重要,考完以后是講評,是全班性講評,還是個別性面談,我的觀點是要面向每個學生,要針對每一個問題,要為明天負責任。

          我有一次聽一個數(shù)學特級教師的試卷講評課,聽完以后,我非常惱火,原因在哪,這個老師只講答案不講問題,考試干什么,考試就是為了暴露學生問題,針對學生問題,幫助他們解決。有些老師稍微好一點,但是只講問題,不講原因,為什么造成錯誤學生搞不清楚,這個講不一定是老師講,你也可以找學生來講。有些老師稍微再好一點,雖然講原因,但是他不講規(guī)律。有些老師再好一點,雖然講了規(guī)律,但是沒有講方法。你往前看,這些都是遞進關(guān)系,這是好的講評課的標準,逐層遞進,逐層提高的。既要講答案,還要講問題;既要講問題,還要講原因;既要講原因,還要講規(guī)律;既要講規(guī)律,還要講方法;既要講大家情況,還要講個別學生犯的錯誤。

          我剛剛說我聽了那個數(shù)學特級教師的課,聽完以后我一肚子火,我非常不客氣的數(shù)落一通,他好像不服氣,我立刻從我的電腦中調(diào)出我的試卷講評的教案,馬上給他看,他一看沒聲音了,服氣了。我的試卷講評是怎么講評,第一道題只有3名同學錯了,3個同學的錯誤分別屬于兩種類型,他們分別叫什么,分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道題18個同學犯錯誤,18個同學犯錯誤其實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什么原因,什么規(guī)律、什么方法,第二種是什么……我把所有犯錯誤的同學的名字,全部報出來,結(jié)果所有的孩子眼睛瞪老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某某同學平常成績很好,為什么在這種問題上犯錯誤,他犯錯誤的原因是什么,他就會認真去聽,當事人更加認真。效率很關(guān)鍵。什么叫做應試教育,什么叫做素質(zhì)教育,應試教育和素質(zhì)教育,我們總是把它對立起來,其實不是這樣的,你把素質(zhì)教育做好了,分數(shù)也會提高,而且提得很高,我高一、高二從來不做題,我到高三才做題,但一定要把規(guī)律和方法、技術(shù)讓孩子們來發(fā)現(xiàn),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讓孩子們自己去獲得,孩子們終身難忘,讓孩子們明確如何去改進等等。

          英國有一個學校叫里丁肯德里克中學,每一個學生入學的時候,要和老師一對一的討論個體的長期目標,很關(guān)鍵的,一對一的討論目標,每個學期都有成績分析日,老師都會和每個學生單獨討論學生目標達成情況,很重要的,我進入高三以后,所有的學生作文全部是面批,當面跟他談,談他的問題,如何解決他的問題,全部是面批。

          所以我想改變一點點,最終將一點點改變。我這里講了這么多,很可能我們在座有些校長會說,你是上海的建平中學。我想說:改變一點可以吧,最終就真的一點點改變了。一定要加強思考、加強研究,一定要把工作做的細致一點,重在評價,你對老師要有評價,你得告訴老師你錯在哪里,你要怎么去發(fā)展自己,你應該怎么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重在評價,贏在執(zhí)行,謝謝大家。


          參與評論 共有0條評論
          ?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