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歷程,作為音樂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和實踐者,音樂教師在教育觀念、藝術修養(yǎng)、知識結構、業(yè)務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當前,我們的課程改革進入了縱深發(fā)展的階段。踐行音樂新課程理念絕非易事。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是課程改革最核心的價值。課程改革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什么,還要關注學生如何學和學習過程,同時更要關注培養(yǎng)積極地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完整的人的發(fā)展,才是教育追求主要的目的。音樂教師不應該是思想僵化,教法呆板,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學會主動地獲取知識,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注意為學生設計研究、探索和實踐音樂的過程,并通過組織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全身心的親歷這種過程。要把握新理念,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多思考,多實踐,教師首先應該有豐富的音樂知識和較高的音樂修養(yǎng),感悟理解音樂作品,建構傾注自己音樂情感與體驗的音樂世界,有了這層認識,教師才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空間去品味音樂,探究其中多姿多彩的音樂奧妙,讓學生在與音樂作品的對話中感受、思索、探究、體驗和創(chuàng)造。教師要從對學生單純的講授中解放出來,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置于生動的音樂實踐中,要探索適合教育對象的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課程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生長的、有生命的教育環(huán)境。
提出教學主張
“立德樹人”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從宏觀層面對于我國的人才培養(yǎng)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而“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迫切需要。經典音樂欣賞,在人的成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們打開的經典音樂,是連接五湖四海的廣闊課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該如何看待學生的發(fā)展?我們說:短期看效率,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學生們在我與音樂,我與老師,我與同學,我與學校,我與社會,我與未來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建設自我。在欣賞經典音樂的過程中,用音樂浸潤,用音樂感悟,用音樂創(chuàng)造。
基于此,我們把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立足于一線課堂,解決音樂教學的問題,提出“用音樂浸潤生命”的教學主張。圍繞著這一主張的提出,我們進行了了“三原色”的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如圖所示)
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是多元的,是七彩的、立體的,但全面發(fā)展最終離不開幾個基本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音樂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融入學生與音樂接觸的時時刻刻,音樂作品文化背景博大精深,音樂審美需要科學的建立審美意識,音樂創(chuàng)造是每一個學生對音樂的發(fā)展和個性化的體現(xiàn)。因此,我們結合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把音樂欣賞教學分為三部分,并形象的稱為音樂欣賞教學的“三原色”。
1、聽音樂,打開音樂與文化的大門。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千百年來,音樂伴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的步伐,孕育和積淀厚重的人文精神食糧和文化果實,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音樂是人的心靈的映照和人格的映射,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民族、地域、時代、宗教、倫理、道德、民風、習俗、風格等文化特征,無不打上了深深的人文學科的烙印。 無論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圍繞著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人文性的闡述,我們當代的音樂教師再也不能把音樂視為單純的技藝,而是應該把它視為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智慧的結晶。音樂雖然有著自身的知識與技能的科學體系,但是對于普通的音樂教育,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來說,主要還是文化層面的學習。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所有的音樂教師,應該為音樂教學開拓出更加廣闊的視野和空間。音樂欣賞教學要為學生打開一扇門窗,通過深度“聆聽”,引領著他們走進音樂作品的人文深度,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與品格,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2、品音樂,品味音樂獨特的藝術美
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一切活動都應該以對音樂的審美感受為前提,把審美體驗作為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價值觀,把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審美感知的過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構建起品味音樂實踐活動,構建多姿多彩充實而有活力的音樂教育氛圍。應該充分發(fā)掘音樂要素在音樂審美中的表現(xiàn)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xiàn)力的部分,而不是進行枯燥單純的技巧性訓練和死記硬背的知識,應該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來體驗音樂,使學生感覺到經典音樂的無窮魅力,進而產生情緒和情感的體驗。音樂欣賞教學不僅僅在于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表現(xiàn)在對音樂美感的體驗和享受以及得到啟迪、感染、陶冶、凈化、頓悟等教育效應上。
3、玩音樂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的能力
創(chuàng)造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創(chuàng)造意識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幾乎是一種天生的本能。音樂是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的學科。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是一種不具象的藝術。因此音樂學科是創(chuàng)造性最強的學科之一。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學習。教師要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寬松融洽的音樂環(huán)境,強化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和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和獨立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綜合表演創(chuàng)作等音樂實踐活動中,既要有身體“身動”的參與,更要有心靈和思想“心動”的參與。
音樂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決定了音樂教育能夠在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合作共處的意識方面首先有所作為。音樂欣賞倡導人際之間的相互交流、平等的對話、和諧共處、共同的尊重。在音樂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發(fā)現(xiàn)和尊重。音樂最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產生溝通和聯(lián)系。這種建立在音樂信息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交流,往往比語言更能打動心靈。從而使人們之間相互理解默契配合。音樂所有的表現(xiàn)形式如齊唱、表演、合唱等。往往都需要個體和群體的交往合作。音樂之間的合作有益于加強人際關系,領悟和諧共處的真諦。
4、在音樂欣賞中,用“三原色”中的聽、品、玩,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提出了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中“學會做人”是整個教育的核心,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和非常深刻的內涵,音樂的文化、音樂的審美、音樂的創(chuàng)造、音樂的合作,為我們的音樂教育和教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音樂教師在教育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要積極的利用音樂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合作的性質,鼓勵學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音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學生不斷地探索前進。
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指導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音樂實踐,“三原色”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發(fā)現(xiàn)等多種音樂學習活動;它的提出,必將帶來音樂教學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的革新與變化。這種圍繞著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造的音樂教學改革,無疑會展現(xiàn)出一個音樂教學的新天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