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微信公眾號之始,我什么也不懂,也沒什么規(guī)劃,為其取名為“厚懦國學”,在上面陸陸續(xù)續(xù)地發(fā)了一些自己寫的小文章,關注者一直停留在個位數(shù)。偶爾寫出一篇“爆文”,帶來兒個粉絲,也都是自己的熟人。
2019年底,我認真規(guī)劃了一下自己訂閱號的方向和定位。
我把它改名為“齊魯名師”,提出口號“做有價值的教師”,定位于教育信息化的推廣和教育教學的聚合。我還確立了“教師文學”“技術文章”“教育教學”“教育軟件”等幾個固定的欄目,推送文章時以“一半教學,一半技術"為原則,即每發(fā)一篇教學相關文章,便同時發(fā)一篇教育技術文章新冠疫情期間,被”悶”在家的我,也試圖做點什么。疫情來得突然,許多一線教師準備不足,對“空中課堂”比較陌生.線上技術問題不斷涌現(xiàn)針對這些情況,我第一時間鉆研"釘釘”“曉黑板”等直播軟件的用法,寫出了多篇關于“空中課堂”學習的指導性文章。沒想到一下子閱讀量達到了近萬,粉絲暴漲到1000余名。市教體局也在工作簡報上刊登了題為“利用公眾號,做老師們的教學幫手”的簡訊,宣傳了我的事跡。
看到自己的工作受到肯定,我更有動力,方向也更明確了。我逐漸認識到,做自媒體,內(nèi)容為王,這需要我們平時學習、鉆研、積累和反思。
(本文發(fā)表于《教師博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