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課堂觀察 開展課例研究
——《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第四次同研共讀活動
為了更進一步推進“科學推理”課題研究工作,促進鄧楠名教研員工作室成員的成長,2023年1月23日晚上8點,鄧楠名教研員工作室如期迎來了第二期第四次“同研共讀活動”。工作室全體成員以及“科學推理”課題組成員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共同成長。
本次的同研共讀活動由工作室成員車杏清老師主持,采用騰訊會議開展線上活動,本次活動主要針對《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一書中第四部分“課例研究”的內(nèi)容進行研討,一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由工作室的陳欣寧老師和陳燕紅老師分別對書中第四部分的四個課例進行讀書分享:
陳欣寧老師給我們分享的是第四部分中的課例一和課例二的內(nèi)容,欣寧老師首先給我們闡述了兩個課例中的課前會議到課中觀察是如何展開的,其中課前會議包括授課教師說課與授課教師與觀察者交流,課中觀察則是觀察者按分工需求找準位置和時機進行觀察并填寫相關(guān)的量表。隨后欣寧老師對兩個課例中使用的量表進行了解析與評價,她表示,課例中各種量表的使用,充分展示了這些老師在課堂觀察中的細致之處,處理十分到位。最后闡述了課堂觀察過程中的課后會議的具體步驟,包括了授課教師的反思、觀察者就自己的觀察角度發(fā)表分析意見、形成最終結(jié)論等。
陳欣寧老師的分享
陳燕紅老師分享的則是第四部分的課例三和課例四。燕紅老師分為“我的讀書分享”和“個人思考”兩個方面展開。讀書分享方面,燕紅老師對每個課例,都從背景、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附件五個角度對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思路清晰明了。緊接著燕紅老師和我們探討了自己的收獲與感想。 她認為,課例是以一堂課為單位的研究案例,它是課堂觀察行為的文本呈現(xiàn),是課堂觀察行為必要的跟進和延伸。再者,課例有幫助于參與者積累教學研究過程性資料,比如課題、論文等,課例有助于參與者之間展開深度的合作與交流。同時,她認為運用課堂觀察可以完善課堂的教學策略,還可以用課堂觀察來檢驗我們的教學策略是否可行。
陳燕紅老師的分享
隨后,工作室成員進行了互動交流。工作室成員蘇婷老師說到,在課堂觀察中,團隊中的每個老師的任務(wù)是不一樣的,這就使得一節(jié)課下來,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能細致地觀察、記錄和評價。鐘蕙鴻老師提到,第四部分讓自己感觸最大就是,在整個團隊中,每個老師對這節(jié)課的付出都是非常多的,如果日常教學中,我們能在一個月至少這樣子打磨一節(jié)課,那么對老師的成長,對專業(yè)和教學的把控都會得到很好的提升。車杏清老師表示,通過閱讀該部分的內(nèi)容,收獲的除了來自課堂觀察相關(guān)的指向外,深深吸引自己的還有課例一《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學設(shè)計,這節(jié)課用了“假說—演繹法”來進行設(shè)計,十分新穎,車老師表示自己也在做一個關(guān)于“運用假說—演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課題,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也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fā),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仔細打磨,能夠更好地落實日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老師們認真參加“同研共讀活動”
活動的最后,鄧楠老師進行了總結(jié)與展望。鄧老師希望我們每位老師通過閱讀與交流有所收獲,并帶著自己的思考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有所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果斷反思。鄧老師強調(diào),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反思的力度,梳理出我們得與失,安排好明年希望與計劃。最后送給我們工作室所有老師三個“成”——成長,成功,成才!鄧老師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利用好我們工作室的平臺,借助大家的力量,找到發(fā)力點,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自己!
文 字:梧州高級中學 車杏清
審 稿:梧州市教科所 鄧 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