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工作室的兩年里,一次次的課堂實踐,一次次的心靈碰撞,使我在磨練中不斷成長。因為有你,我變得樂于學習,因為有你,我變得善于思考,因為有你,我變得勤于研究。
學習成了我的內(nèi)在需要。
國立夫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個個都是教學的行家里手,他們不但業(yè)務精湛,而且理論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加入工作室之初,我倍感壓力。然而讓我真正感受到差距的是我們成立之初的第一次讀書交流會。交流會上各位成員按照國老師安排的閱讀內(nèi)容進行匯報。他們不但陳述了書中學到的內(nèi)容,還結合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了實踐,反思,進而得出結論。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王守國老師的讀書交流。王守國老師就自己學習中感觸最深的文章《課文閱讀教學中的任務設計》為主題,既摘取了葛老師有關閱讀教學設計的獨到見解。如葛老師所說:“那種無視語篇分析和閱讀思維訓練,見木不見林的‘翻譯填鴨式’閱讀教學模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新課程和高考英語改革的需求?!薄靶畔⑥D換手段就是把文字形式的閱讀篇章內(nèi)容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利于信息的加工和保存。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轉換手段有:圖片、簡筆畫、表格、樹形?!钡?。同時王老師結合自己參加全市德育優(yōu)質(zhì)課的感悟體會深入淺出陳述了英語教學中語篇分析的重要性,并對自己參賽課travel journal的語篇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王老師的讀書既有理論支撐,又有結合教學實踐的深入反思,簡直可以稱之為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一個切實可行的微課題。輪到我發(fā)言時我深感捉襟見肘,自慚形穢。一方面,出于自身原因,書讀得不多,另一方面,自己沒有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深入反思。這次交流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意識到了自己跟同仁的差距。我在心里暗暗發(fā)誓,我一定要認真讀書,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從那以后,我經(jīng)常抽出一點時間來讀書,做筆記,有時也會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反思總結。兩年來,我認真研讀了吳菲的《致青年教師》《不跪著教書》,葛文山的《做最好的英語教師》等,還積累了三本讀書筆記,筆記中既有精彩的教學理論,也有自己的教學思考。如:在讀到《做最好的英語教師》一書中《詞匯教學中的“批量處理”》時,我感到欣喜。每每看到同學們對記憶單詞那種痛苦的眼神時,我都感到那么的束手無策。讀了葛老師的文章,我明白了從哪些方面入手來幫助學生緩解單詞記憶的負擔和心理壓力。我把這篇文章反復研讀了三遍,并且把其中的方法常使用在自己的教學中。使我感到高興的是我的學生的詞匯學習比以前高效了。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我還參加了同等學力在職研究生學習,每年暑假重回大學校園進行為期20天的集中學習,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教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加入工作室使我變得樂于學習,學習成了我的內(nèi)在需求。此后的讀書交流會上,我變的也來越有自信了,我也能像其他工作室成員一樣胸有成竹地發(fā)表個人的見解了。
反思成了習慣。
工作室成立之初,國老師便時刻提醒我們:“為學之道,必本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教學也是這個規(guī)律,只教不思就會成為教死書的教書匠,學生也得不到很好的受益。”然而,現(xiàn)實的教學中,自己總會為自己的懶惰找出種種的理由和借口。細細回顧,教學十余年的時間,自己竟然從來沒有留下過任何有關教學的思考。
2015年7月名師工作室組織我們參加全市的培訓,非常有幸聆聽了全國名師吳正憲的精彩報告。吳老師在提到撰寫教學反思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給我們提出了語重心長的建議。吳老師說自己就是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她把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課后有感、教學心得等毫無保留地傾吐在筆記本上。為了鐘愛的事業(yè)她樂此不疲?!督虒W有感》、《小學數(shù)學系統(tǒng)整理》、《值得回味的課》、《業(yè)務學習筆記》、《信息交流》、《教學小題庫》、《趣味數(shù)學趣談》、《教海拾貝》……當這些寫滿密密麻麻字體的筆記本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立刻肅然起敬。全國名師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讓我們感動,也讓我們倍感無地自容。作為年輕教師,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反思呢?那次培訓會之后,國老師召集全體工作室成員開會,談談自己的培訓心得。全體成員對教學反思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我的意識里,反思就是就一節(jié)課的得失進行評價。正如林慶玲老師說:“自己教學二十多年,偶爾也會寫教學反思,可自己反思也就只言片語,僅僅是一節(jié)課的得失,沒有深入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改進,如何把每一堂課上的高效,從來沒有想過教學反思可以是教學片斷,也可以是連續(xù)的教學過程,甚至可以是長時間的教學問題,也能變成洋洋灑灑的一篇論文?!苯涣鲿螅瑖蠋熃o我們提出明確要求,每位成員都要積極反思,可以先從簡單的一節(jié)課做起,每個學期都要有至少一篇深刻的教學反思。就這樣,一年多來,我始終堅持撰寫教學反思,每一節(jié)教案后面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自己的思考。雖然自己的反思不能像名家那樣深刻,但我感到了自己進步,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個糊里糊涂的教書匠。反思已經(jīng)成了我的一種習慣。
公開課成為我成長的催化劑。
加入工作室之初,國老師要求,工作室成員每學期都要執(zhí)教公開課,全體成員都要參與聽課評課。在國老師的帶動下,我們?nèi)w成員積極參加同課異構,認真聽課評課,提出指導意見。自己也在公開課的執(zhí)教與聽課中不斷成長。
還記得2015年初我要參加一師一優(yōu)課錄制。確定課題之后,國老師要求全體工作室成員先認真研讀教材,提出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然后集體交流,我結合大家的意見,總結整理出自己的設計思路。國立夫老師一遍一遍地給我打電話交流設計過程中的問題。大到教學過程,小到課堂中的每一句,各教學過程中的銜接問題都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意見。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整整折騰了兩個多星期,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我的思維最清晰的時候。我搜集了與本話題相關的各種資料。在準備Canada---the true north一課時,我想在課前為學生播放有關介紹加拿大的視頻資料,我從各個網(wǎng)站上進行搜索,可有些是漢語版的,有些是英語版,可又有點長,語速有點快,而且還沒有字幕。為此我專門請教計算機老師,如何把視頻進行處理,經(jīng)過認真的學習,我嘗試自己剪切,添加字幕。反復做了十幾遍,終于達到理想的效果。準備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雖然很累,卻受益匪淺,甚至可以說是一筆財富。
試講更是磨人意志的過程。由于那時我在大王綜合中專支教,學生所學教材不同,無法試講。熱心的陳友勝,尚華磊老師主動幫我聯(lián)系他們的學生進行試講,國立夫老師,王守國老師等工作室成員主動犧牲休息時間來學校幫我指導,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聽課,評課。雖然我的表現(xiàn)不佳,可他們一點也不泄氣。我被他們的熱情,執(zhí)著打動,我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而是有一個堅強的后援團。這樣的團隊怎么可能不成功?就是在大家的幫助下,經(jīng)過反復修改,反復試講,我的課逐漸成形,在評比中獲得了市一等獎。
正如國老師所說“公開課是年輕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我們應把握機會,加強鍛煉,促進個人的成長。”
磨課成了常態(tài)。
工作室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那就是磨課。有人說:磨課、磨理念、磨學法、磨學情,它能賦予課堂第二次生命。這一點不假,教師要經(jīng)營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課,其實是一個不斷否定、不斷超越,“眾里尋她千百度”的過程;是一個反復打磨、反思,讓頑石通透金屬般質(zhì)地的過程。而我認為磨課就是磨人。磨刀千遍磨出鋒刃,磨課千遍磨出見地,磨人千遍磨出人之激情,磨到最后是在超越自我,磨出新的意識。磨一遍是熟,磨兩遍是疑,磨三遍變純,磨四遍成樣,磨至九遍才見精。刀磨精,何愁柴不斷!
在國老師的倡導下,我們每個學期都要進行磨課。無論哪位工作室成員要執(zhí)教公開課,參加比賽,我們?nèi)w工作室成員都會齊心協(xié)力,獻計獻策。我們對待每一節(jié)課都如同對待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樣,精心雕琢。讓我感動的是國老師,王老師這些年近50歲的老教師都以身作則,積極參加省市的優(yōu)質(zhì)課,主動參與磨課,我們作為年輕教師又有什么理由不參與呢。
磨課,使我們對教材的理解更深了,使我們的教學設計更精了,使我們的教學理念更新了。它既是對教師個體的打磨,也是對教師團隊的錘煉,是集體智慧的交融,也是團隊素養(yǎng)的并進。
科研變得更接地氣。
2015年底的一次名師工作室同課異構交流會上,市教研員崔洪兵老師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新名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出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我認真研讀了相關文章,感到這個課題的研究必定能成為熱門。于是我興忡忡地跑到國老師面前說:“我們研究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吧,這是新名詞,不俗套,一定能吸引不少眼球,將來一定能火?!眹蠋熀芷届o地反問我:“我們是為什么要做教學研究?是為了成為熱門?是為了賺取點擊率?是為了一舉成名?還是為了我們的日常教學?”是啊,我們究竟為什么要進行教學研究?正如國老師所說,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教學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我們的研究是為了教學,問題源于教學,還要回到教學中,服務于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以成為研究的課題,但它必須要接地氣,要跟日常教學相聯(lián)系,要對教學有指導意義。否則我們的研究既沒有意義,也缺乏實踐材料,僅靠憑空想象,是站不住腳的。跟國老師的這次交談使我真正明白了教學研究的概念。教學研究的課題是源于教學實踐的,教學中的難題就是課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試驗田,我們無需研究高深的理論,只要把教學中遇到的難題解決了便是有效的教學研究。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我時刻牢記國老師的教導,認真反思教學中的難題。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我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尤其在寫作方面更是無從下手。老師們也經(jīng)常避開這個難題。我主動向?qū)W校申請英語寫作微課題研究,探索寫作教學策略。嘗試不同的方法,如指導學生積累有關句法結構的語法知識,背記好詞好句,嘗試讓學生寫單句,寫小短文,仿寫,縮寫等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經(jīng)過實踐研究,我發(fā)現(xiàn)有些方法適合我們學生,如:背記好詞好句,讓學生仿寫,縮寫等。我把自己的研究積極地運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我把自己積累的研究加以推廣,順利結題了東營市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此外,在我的研究生課題選題時,我也始終堅持這一眼則,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的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詞匯學習始終是老大難,為此我確定了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詞匯學習策略對比研究作為我的研究方向,已成功開題。加入工作室使我變的勤于思考,使我的教學研究更接地氣。
成為工作室成員是我的榮幸。在工作室的兩年里,我感到自己理論水平在不斷提升,科研能力也有所進步。工作室如同給我們插上了翅膀,讓我們在教學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