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伏榮超名師工作室 伏榮超
伏榮超 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人才培養(yǎng)對象,南京市名師公益大講堂主講教師,南京市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江蘇師大兼職碩士生導師。
南京市伏榮超名師工作室現(xiàn)有成員14名,來自于南京市建鄴、鼓樓、江寧、江北新區(qū)四個區(qū)部分初中學校。
工作室致力于本真語文的理論與實踐探究。階段研究成果先后榮獲江蘇省第四屆教育科學理論創(chuàng)新獎、江蘇省優(yōu)秀教研成果一等獎。2018年工作室申報的《初中生整書冊閱讀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研究》被確立為江蘇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笆濉逼陂g,工作室繼續(xù)以“培養(yǎng)新一代名師”為目標,以“推出教改成果、培養(yǎng)新一代名師、打造示范窗口、共建共享優(yōu)質(zhì)資源、幫扶薄弱學校教育”為主要任務,結(jié)合《中小學寫作能力梯度要求和梯級培養(yǎng)研究》與《初中生整書冊閱讀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研究》兩個省級課題,開展本真語文的理論與實踐探究。
本真語文是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真正的語文。是從“言”與“意”入手,遵循“言意共生”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通過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根本目的的語文。我們倡導通過求真、求善、求新、求美的“本真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力、表達力、思維力、文化力,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品質(zhì),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成為本真語文的踐行者。
——領(lǐng)銜人寄語
領(lǐng)銜人主張:
本真語文的內(nèi)涵與實踐探尋
伏榮超
自1903年語文單獨設科以來,特別是葉圣陶先生提出“語文”的課程名稱至今,關(guān)于語文本體性的探究從未停止。葉圣陶先生早年說過:“語文味就是語文的本色?!碑敶S多語文教育專家、學者也提出不同的觀點,如程少堂的“語文味”、黃厚江的“本色語文”、王旭明的“真語文”、李華平的“正道語文”等,雖然他們在表述上存在差異,但都是試圖解釋語文的本體內(nèi)涵,探討語文應該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通過學習語文教育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結(jié)合個人的實踐探究,現(xiàn)就“本真語文”的內(nèi)涵與實踐作以下梳理,懇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本真語文的基本內(nèi)涵
“本真”是指事物的“本源”“本性”“本來面貌”,本真語文就是體現(xiàn)語文的“本源”“本位”“本性”的語文。“本真語文”的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㈠本源——語文課程的要素與特點
從學科角度而言,葉圣陶說過:“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睆恼n程特征來看,《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從構(gòu)成要素來看,特級教師朱學坤界定為“語文是探究言和意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以及生成的過程和規(guī)律”。因此,語文可以理解為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而“言”和“意”是語文最基本的構(gòu)成要素,“言”是指言語的形式、“意”是指言語的內(nèi)容;語文的工具屬性體現(xiàn)在‘言’上,語文的人文屬性體現(xiàn)在‘意’上;言和意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㈡本位——語文課程的目標與任務
關(guān)于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張志公先生認為:“用了‘語文’這個名稱,表明在這門功課里要向?qū)W生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進行書面語言的訓練,自然要掌握文字這個工具,要教學生讀許多各式各樣的文章,包括日常應用的以及哲學的、政治的、科學的,等等。要教學生讀不少文學作品,一則因為好的文學作品運用語言比較好,便于進行語言訓練,再則也因為受過普通教育的人應當懂得一點文學,而語文課之外,再沒有別的課管這件事了?!贝硕卧挶砻髁苏Z文課程的工具價值,即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課程應“以字詞句篇為基礎,以熏陶涵養(yǎng)為目的,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yǎng)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章的技能?!?這既表明了語文的工具性,也體現(xiàn)了語文的人文性,即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特級教師黃厚江從母語教育的角度,認為“母語教育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孩子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fā)孩子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孩子運用母語的能力?!边@既是對語文課程價值的精辟概括,也表明了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語文情懷。
㈢本性——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與途徑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漢語文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與印歐語言相比有著許多特點,學習語文理應根據(jù)漢語言的特點,遵循“言意共生”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理應在實際語境中,通過不斷的感知、體悟、習得、操練,培養(yǎng)語感,提升言語智慧,學會運用語文。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理應在主體間的激發(fā)、喚醒、共振中,培育情感,鑒賞美好,實現(xiàn)以文化人的功效。語文是一門教學課程,理應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議、思、評的學習方式,以實現(xiàn)這門課程的獨特價值。
二、本真語文的實踐探索
2012年發(fā)表的《聚龍宣言》,呼吁“讓我們在本真語文的旗幟下,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教好語文?!惫P者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馬說》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本真實踐。
㈠教學內(nèi)容立足“真知”
本真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應該是正確的,而不是曲解、錯誤的知識;應該是活的語文的,而不是僵化的、非語文的知識。筆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落實《馬說》一文基礎知識的教學。
1.在溫故中“識體”
師:今天我們學習唐代文學家韓愈寫的文言短文——《馬說》,大家看了這個題目,能否想起以前學過的類似的文章?
生:愛蓮說。
師:是的。周敦頤寫的。大家一起試背——《愛蓮說》,周敦頤。
(師生共同背誦)
師:很好!這是我們上學期學的?!稅凵徴f》是作者針對北宋中期,士大夫追求富貴利達、耽于享樂的現(xiàn)實,慨然提筆,通過對蓮花的禮贊,表達作者對美好理想的憧憬、高尚情操的崇奉、庸劣世風的憎惡?!罢f”作為一種議論文體(師板書:議論文體),通常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來表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現(xiàn)象的看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托物——?”
生:“寓意”。
(師板書:托物寓意)
師:因此,這里的“說”,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
一生:“談談”。
(師板書:談談、說說、議議)
師:以后我們將要學習的《捕蛇者說》《師說》就屬于這種文體。
了解“說”的文體特征是本課教學的任務之一。教者摒棄用多媒體呈現(xiàn)“文體”的傳統(tǒng)做法,通過對學過文章的背誦,變教者的“告知”為學生的“自悟”,變單一的視覺“感知”為多維的“溫故”“知新”。
2. 在糾誤中“學知”
師:學習文言文,先要讀準字音和句讀,進而讀出感情,讀出意味。下面請***同學試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字音和句讀。
(一生讀課文后,其余學生矯正字音和停頓。)
生:“才美不外見”的“見”,是通假字,通“現(xiàn)”,應該讀xiàn,“食之而不能盡其才”的“食”,也是通假字,通“飼”,應該讀sì。
師:那么“食”在什么情況下讀shí,什么時候讀sì呢?
生:作名詞“食物”和作動詞“吃”義項時讀shí,作通假字和解釋為“給……吃”時,應該讀sì。
師:你從“食”字的詞性、用法、義項上進行區(qū)分,很恰當,概括的很準確,大家要掌握這種方法。另外“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中“其”字如何解釋?意思一樣嗎?
生:第一個“其”解釋為“難道”,表示反問;第二個“其”解釋為“大概”,表示推測的意思。
師:解釋的正確。那么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讀?如何劃分節(jié)奏?
生:應該在“其”字后面停頓吧,這樣才能讀出反問與推測的語氣。
師:是的。根據(jù)意義單位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是一種方法,另外還可以從句式、語法結(jié)構(gòu)、詞性等方面進行劃分。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體,不同語境其語氣、意義亦有變化,教學中,教者應引導學生結(jié)合具體語境理解字義、劃分句讀。在學生的自我“糾誤”中,領(lǐng)悟漢字音、形、義的關(guān)系,學習文言斷句的方法,實現(xiàn)“魚”“漁”兼得。
㈡教學方法力求“真教”
本真語文的教學方法應該體現(xiàn)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要摒棄“假教”,提倡“真教”。
《馬說》作為一篇代表性的托物寓意短文,句式多變、感情豐富、寓意深刻。筆者主要采取以下途徑引領(lǐng)學生分析句式、揣摩情感、體悟寓意。
1. 在誦讀中“悟情”
師:第三自然段中“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細節(jié)描寫,是對“食馬者”嘴臉的勾畫。這么好的馬就在面前,他為何還說“天下無馬”?請根據(jù)你的理解,讀出“食馬者”的心態(tài)。
(一生試讀后,師作出如下提示。)
師:食馬者手執(zhí)長鞭,自以為是地對馬說:“天下無馬”,應該怎樣讀?
生:可以讀出食馬者對“千里馬”的鄙視心理。
師:那好,你讀試試。
(生讀后,師生評議,聲音還可以再高亢些。該生再讀后全班齊讀。)
師:讀出了味道!食馬者那鄙視的眼神正暴露出他自身的淺薄。哪位同學還能讀出“食馬者”的另種心態(tài)?
(一生以“唉”字領(lǐng)起,緩慢而深沉地讀出嘆息之情。)
(眾生滿意地點頭、微笑)
師:你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孩子,對語言的感悟力很強。一聲長嘆,讓我們聽出了“食馬者”的愚昧無知。面對“食馬者”如此的愚鈍,作者已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情感,不禁“嗚呼”起來,大家一起讀“嗚呼”,要讀出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
(生齊讀,師提示要加重語氣,“呼”字字音要拖長一點。)
師:本段結(jié)尾是一問一答,請用不同的語速、語調(diào)讀出作者的沉痛之感、憤慨之意。
(生分別使用低沉、高亢的語氣,緩慢、快速的語速朗讀。)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動“情”是綴“文”的基礎,而讀“文”是入“情”的前提。教學中,教者引導學生親近文本,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隱含的語氣、情感、意味。通過學生的變式誦讀、多維解讀,體悟不同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本段文字,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排比句,逐一列舉了“食馬者”的卑劣行徑;以“執(zhí)”“臨”“曰”刻畫“食馬者”的無知嘴臉;用“其真無馬邪”的詰問和“其真不知馬也”的評判,有力的表達出作者的譴責、憤慨之情,表明了文章的主旨。教者引導學生用適切的朗讀,控訴了“食馬者”的無知、淺薄,感悟并傳達出作者的沉痛之感、憤慨之意。
2. 在發(fā)問中“明理”
師:文章難道只是在說馬嗎?如何理解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形象呢?
生:不是。作者用比喻的寫法,以“千里馬”比喻人才,以“伯樂”比喻識才者,以“食馬者”比喻不會用馬的人。
師:是呀!作者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痛惜之情。課后大家可以嘗試使用這種“托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作者的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xiàn)的。因此,采取“發(fā)問”的形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利于學生明確文中“形象”的意義,理解文章的寫法,進而掌握本文的主旨。
㈢學習主體貴在“真學”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真實、學習方式多樣,這種學習才稱得上是“真學”。為豐富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我先讓學生參照課本注釋自主試譯課文,隨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找出文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詞語,交流匯總;繼而師生共同探究文章的結(jié)構(gòu):第一段是作者亮出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第二段是擺出千里馬的遭遇;第三段是點出實質(zhì)——其真不知馬也。最后要求學生根據(jù)這個思路,試背全文。
這樣,學生不僅積累了文言知識,提升了辨析、歸納的能力,也明晰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進一步理解“說”的文體特點。
本真語文是由“真知”“真教”“真學”三者融合而成的。本真語文是體現(xiàn)中華母語特點,遵循母語教學規(guī)律的語文;是講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的語文;是生活的語文、中庸的語文、我們的語文。本真語文需要每一位語文人的真心付出與真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