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學員: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學 楊晶
“靜如秋葉蹁躚,動如野馬脫韁。心之所向如磐石,永不遷;身之所動繞韁繩,永不離。不惴惴于旁人所言,不洋洋于個人所為。持寡欲之心于白叟,懷濟世之心于弱冠,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平和溫潤。凡能為此者,竊以為君子也?!?/p>
本周三官渡區(qū)第五屆教育人才培養(yǎng)基地王雯高中英語學員們來到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學開展了每周一次的工作室活動。已有60余年校史的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學以煥然一新的校園風貌迎接了各位學員。該校自行開發(fā)研制了學校管理系統(tǒng),作為信息化建設示范學校,自新校園落成以來,吸引了不少教育同仁對其管理系統(tǒng)進行參觀學習。本次工作室的活動主題是“行走與思考,扎根與研究---內(nèi)靜外動,方可成圓”。
一. 行走與思考
活動之初,官渡區(qū)教研員張玉老師給學員們開展了“中小學優(yōu)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分享座談會。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四年教齡的老教師,張玉老師仍然有不斷學習的欲望,她希望從新的視角和新的思考中幫助官渡區(qū)所有的英語老師共同成長發(fā)展。在這次分享會上,張玉老師談了她在英國布萊頓大學接受三個月培訓的一些真實感受:對教師的觀察,對教材的理解,對英國文化的了解以及給學員們的建議。
關(guān)于教師,基于語言教學以運用為目標,教師需要掌握具體的教學技巧。張老師用自己的一次作業(yè)徹底改變了自己出國前的一些觀念:英語只是交流的工具,不應過重地在乎語音不準問題,語言能傳達意思,別人能接受就行,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沒必要要求每個學生發(fā)音都像BBC一樣。另外,在英國所有的課都以活動為載體,學生自己動手,小組合作,讓教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完成,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嫻熟的教學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改變和再學習。關(guān)于教材,張老師指出中國的英語教材落后于英語國家的語言發(fā)展,教師需要具備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比如,中國教材教給學生的”謝謝”多半是“Thank you”,而實際英語中常用“Cheers”,而且很多詞匯用法都不同,例如“sweater”這個詞常用“jumper”代替,“hob”是“stove”的意思,這一切在國內(nèi)的教材中是學不到的。因此,張老師建議各位教師主動去找新鮮的語言材料來補充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有效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關(guān)于英國文化,張老師真切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最強烈的就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其次是觀念的不同,如價值觀,婚姻觀,消費觀等,最后是對差異的包容,如在英國可以買到中國特色的食物,校園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交流學習等。
根據(jù)在英國行走時的思考,張老師給在場的英語老師提出幾條建議:第一,需要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尤其是一些熱詞,提高聽說能力,提高自身語言素質(zhì);第二,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當學生切實感覺到英語帶來的益處,體會到英語為生活帶來的快樂時,才會產(chǎn)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三,改變教學觀念,“教”與“學”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手,確實讓學生學會語言知識并能運用于實踐;第四,爭取機會,多到國外學習,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
二. 扎根與研究
聽了張玉老師的分享會后,每位學員都很興奮,想有機會報名參加出國培訓的項目,覺得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出國旅游。結(jié)合張玉老師的分享會,王雯老師告訴學員們,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從外部延伸自己廣度,也要從內(nèi)部深化自己深度;只有動靜相宜,全面發(fā)展,才能行之千里;正如圓規(guī)之所以可以畫圓,是因為腳在走而心不動。
在活動的第二部分,王雯老師組織學員們以自主研修的形式學習研討了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落實行動研究。考慮到工作室中大部分學員都是年輕教師,需要多加鍛煉,因此三十一中的楊晶老師在王雯老師的指導下對行動研究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做了簡單的概述:德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uī)鞝柼?勒溫Kurt Lewin提出“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的論斷,并且認為“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結(jié)合起來,以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方法”就是行動研究;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實質(zhì)是教師即專家、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效果即成果;在所有研究中,所研究的變量和條件必須有可操作的定義(看得見、摸得著、數(shù)得清、做得到);研究型教師要做到“三本統(tǒng)一”(事本:做出來、話本:說出來、文本:寫出來)。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留意學生的問題,要關(guān)注課程教材問題,要留心自己和其他教師教法和教學技術(shù)問題,也要注意教學評價問題,這些都是從實踐中產(chǎn)生的問題,是我們課題研究的來源,也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明白課題的可操作性,王雯老師還在課件中列出了部分研究案例給學員們討論。為了避免各位學員在研究過程中錯位,王雯老師還將兩種研究范式(一般的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動研究)從所需培訓,研究目的,課題確定,問題假設,文獻綜述等五個維度進行了區(qū)別,明確指出,一線教師所做的課題研究應該是行動研究。王雯老師還提醒大家:復雜的事情簡單做是教書,簡單的事情復雜做是研究,在行動研究中,學員們需要“research for action”、“research in action”、“research by action”,學員們要有由“教書匠”teacher轉(zhuǎn)變?yōu)椤敖逃摇眅ducator的想法和目標。最后,王老師告誡學員們不能像普通職場人一樣,費盡一生把自己培養(yǎng)成“職場螺絲釘”,不能在即將挖到教育寶藏之時放棄努力,在教學工作中不能止步于完成學校安排的基本教學工作;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扎根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把工作中的心得體會說出來、寫出來,在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同時提升教研水平,用行動把自己的職業(yè)之樹灌溉得枝繁葉茂、開花結(jié)果,共同努力形成工作室的“芝蘭玉樹”。
在整個活動中,學員們認真聆聽、及時記錄,體現(xiàn)出積極學習、樂于進取的精神面貌。通過此次活動,學員們意識到,做教研既要行走與思考,避免學科專業(yè)知識板結(jié),又要扎根與研究,沉下心來做事情。相信在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中大家都會記住王雯老師的叮囑:“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只有做到‘內(nèi)靜外動,方可成圓’”,成長為官渡區(qū)高中英語教學事業(yè)的中流砥柱。
楊晶老師簡介:
中學二級教師,“官渡區(qū)骨干教師”,從教9年,帶過三屆高三,協(xié)同參加過兩次教育科學課題研究,多次參與官渡區(qū)高一年級期末考試命題工作,在區(qū)級課賽中多次獲獎,現(xiàn)為高中英語王雯名師工作室學員。
歡迎關(guān)注王雯官渡區(qū)高中英語名師工作室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