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普通高中國際化辦學的實踐與思考
南昌三中 蔣玉清
(成果類別: 論文 立項編號: AM2013-038)
回顧南昌三中開展基礎教育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歷程,我校在關注學生的差異;民主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多元發(fā)展的前提,提供更多選擇以適合每一個的發(fā)展需求;以及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等方面收益頗豐:
1.國際化過程中師生共學——開發(fā)了師生的能力與潛力
近三年,我校連續(xù)擴大了與國際友好學校的交往,同時建立了更多友好學校。這么做的最主要目的是為學校創(chuàng)設一種國際化的氛圍,讓師生獲得一種國際視野。教育國際化不能僅僅滿足于幾個老師或?qū)W生的幾次國際交流,首先要從課程入手進行國際化,因為97%的學生不可能出國,國際化要求教師、學生出訪、交流,但更需要的是在校園內(nèi)的國際交流。因此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種頻繁交往的氛圍,通過師生的廣泛參與,實現(xiàn)師生視野下的不斷拓展、境界的不斷提升。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師生外語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英語角活動,廣受師生的歡迎,參加的師生人數(shù)眾多。
通過基礎教育國際化課程建設,我們的學生對于全球化問題越來越感興趣。同時我們積極嘗試、鼓勵學生參與學?;虬嗉壚镩_展的關于全球性話題的討論。在參與廣泛的國際教育交流中,我校的師生越來越能意識到在世界其他國家人們眼中中國國家的形象,還需要我們做出更積極的努力,為中國國家形象增光添彩。目前我校的多數(shù)學生有能力說出和理解至少一個重大的國際性事件,并說明此事對自己國家的影響。我校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興趣也有能力討論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信仰和觀念。在與不同宗教信仰的國際教育交流中,我校的學生逐漸認可和理解非本族宗教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外師生的觀點、行為。在長期堅持的國際交流后,師生有能力發(fā)現(xiàn)學?;蛩麄兯谏鐓^(qū)里能夠被改進的一個地方,并積極思考如何參與其中,這成為我校開展國際教育交流的一個重要的附產(chǎn)品。
2.課程共建—建設具有國際化元素的校園文化,豐富了學校的課堂與課程
國際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給出了兩個關于國際課程和課程的國際化的概念:國際課程是指課程在內(nèi)容上具有國際取向,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在一種國際和多國背景中行動(包括職業(yè)和社會方面),課程是面向國內(nèi)以及國際學生設計的。課程的國際化含義是課程發(fā)展或者變化的過程目標是將國際因素整合到正式課程和課程操作中,所謂正式是指課程的內(nèi)容和資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學的手段、學生群體、課程時間地點等。教育國際化有多種形式和內(nèi)容,但其核心在課程上面。中學的使命是教學,而課程的國際化將有助于實現(xiàn)這一目的。課程國際化,即將國際跨文化內(nèi)容引入教學,研究社會服務,其目的是要培養(yǎng)適應一個全球化的,變化不斷加劇、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世界所需求的人才。
課程共建項目突出了課程的探究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綜合性,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體驗,使學生敢創(chuàng)意、想創(chuàng)意、能創(chuàng)意,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能夠與時俱進,堅持改革與實踐的精神,做到了“課程適應學生”,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目標。
通過開展中英課程共建項目活動,我們嘗試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要求、興趣、能力的差異來開設一些課程,使學生能在具有多種教材、學具、知識以及趣向相似而年齡不求一致的同質(zhì)群體環(huán)境中,自由地展開自主的學習活動,探討他們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在廣泛的人際交往核對社會的探索活動中,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人格的真正發(fā)展。
3.教師國際化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參與國際化項目挑戰(zhàn)了教師的教師觀念,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他們?nèi)粘5慕逃龑嵺`。在交流活動中,老師們發(fā)現(xiàn):在英國的校園里,多才多藝的小孩會受到最高褒揚,而不是在標準化考試中高居榜首的優(yōu)等生;在美國的課堂上,老師們發(fā)現(xiàn)“活動”而非“講授”成為貫穿課堂的顯性線索,隨著活動的一步步展開,隱性的知識脈絡才漸漸顯露出來;在新加坡,課堂教師和“電子教師”通力合作打造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數(shù)字化課堂;在澳大利亞的語言課上,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而非大書特書語法、句法、修辭。南昌三中的老師在觀察、思考,在吸收。教師的思想在震蕩后意識到對外交流是改進、提升、重塑自我的極佳機會。了解的越多,吸收的越多,在學生身上傾注得越多,學生就能得到越多。今天,教師們紛紛主動要求參與國際交流項目的策劃組織和學生社團的組建指導,對赴海外學習考察的熱情更是勢不可擋。
參與國際化項目讓我們更有信心幫助我校老師教授學生世界公民的概念,同時讓我們更有辦法幫助我校老師開展世界公民和其他課程領域的有效教學;對于課程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外教師教育交流與合作項目結束后,我校將繼續(xù)在世界公民教育學習上投入時間。
通過參與中外教師教育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培訓,我們的教師學到至少一個新的管理學校和師生的方法,并能夠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在國際化課程的設計開發(fā)和教學中的具體操作上,教師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方式。比如案例研究、研討會、小組學習等。其中一種模式是融合國際學生和本地學生一起從事小組學習,另一種模式是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網(wǎng)絡學習,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異國的學生對共同感興趣的課程內(nèi)容進行交流和討論。在中外教師教育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培訓中,我們的教師已能做出至少一個改變課堂教學的方法,從而提升我校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4.運用國際化提升學校教學質(zhì)量和管理水平
(1)資源共享,擴大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課程共建的實施突破了“學?!淌摇n本”三位一體的封閉狀態(tài),而融入了社區(qū)、家庭、友好學校等外在因素。課程共建項目的實施涉及諸多因素的整體協(xié)調(diào)。項目主體既包括教師、校長,也包括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社區(qū)人士等。大家秉持一種整體的觀點,相互尊重,相互調(diào)試,形成合力。因此,項目實施處理好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之間的整體協(xié)調(diào)關系,這樣課程共建項目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才不至于被視為“花邊”教育而受到排斥。
(2)外籍教師和實驗班英語教師的合作教學
一支具有國際化素養(yǎng)的專業(yè)教師隊伍是南昌三中學子成長的肥沃土壤。要走國際化之路,就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教師角色的劃分。只要有一技之長,有一顆熱愛教育的心,不管中國人、外國人、專家教授還是職場干將,南昌三中都想方設法將他們請上學校的講臺,與學生交流互動,為教師講課培訓。往往,常規(guī)課堂以外的外來智力資源反而能為學校注入更多活力與生機。
我們在起始班作研究,創(chuàng)立了共同備課制度,將現(xiàn)用教材合理分工,發(fā)揮外教的語言專長來攻克學生弱項(例在聽力和寫作方面),進行強化式訓練,從面上整體提高實驗班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3)借助外教,校本培訓顯特色
如35歲以下青年教師每周一次,進行培訓,內(nèi)容為英國文化,英國法律政務,英國民俗,英國教育,英國歷史等,提高青年教師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的提高。如45歲以下中學高級教師通過培訓,能更關注自身專業(yè)再發(fā)展,從“英語教學”和各類學科整合的角度出發(fā),來研究教學問題,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問題,向建立“專家學者型”的教師隊伍。
(4)充分發(fā)揮外教作用,帶出一支英語競賽隊伍。
我們先選擇英語學習中的有稍好基礎,有發(fā)展?jié)摿Φ拿缱樱闪⒓栮?,利用興趣拓展課,專門加強有關專業(yè)知識的訓練,為他們?nèi)轿蝗^程培養(yǎng),使他們不僅能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色,更能把自己所學知識融入平時學習,并將學習成果帶回班集體,在班中英語學習中起到示范榜樣的作用。借助于外籍教師的力量帶出了一支高質(zhì)量的英文辯手隊伍,參加一年一度的滬港高中生英語辯論賽,在更大的范圍展示我校英語教學成果。
國際化教育的思考―――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認識各異,政策缺少國際視野的前瞻謀劃
1.對基礎教育國際化認識各異,政策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
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理解也千差萬別,有些人認為基礎教育國際化就是指中小學階段,與國際其他學校在人員和項目上的交流互動,在高中階段就是努力尋找畢業(yè)生海外留學的出口。也有人認為基礎教育國際化就是辦國際部,讓我們的孩子也能使用國外或國際通用課程,方便將來留學。但我們忽視了國際化和民族化能夠做到“和而不同”,完全有可能造就“既有國際眼光又有中國靈魂”的新一代人才。這種對基礎教育國際化內(nèi)容、形式和內(nèi)涵不同層次的認識,導致了各級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實踐推動方面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
2.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政策滯后緩慢,對實踐缺乏實際影響力。
由于基礎教育的國民性和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階段性,對于基礎教育“國際化”問題,無論政府還是學校都十分謹慎,專門的指導性文件不足,政策方向不明朗,實踐也是半遮半掩。
由于缺乏對本土學校國際化探索的有力政策支持,本土學校的國際化之路走得異常艱辛。現(xiàn)行教育體系對教材、學生的管理的嚴格要求使得在基礎教育國際化上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為國外學校對于教材和學生的管理更趨于寬松與靈活。而政府在本土學校國際化辦學的諸多配套政策方面,“管”的多,“支持”的少。
16